10月4日至6日,以大学生为主参与的合成生物学顶尖赛事国际基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iGEM)亚洲区决赛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我校实验队SYSU-China和软件队SYSU-Software通过激烈角逐,在65只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双双获得了进军将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举行的全球总决赛资格。其中,SYSU-China实验队勇夺亚洲区金牌,并获得实验组的“最佳模型”(Best Model)和“最佳原生基因组件奖”(Best New BioBrick Part, Natural)两项特别大奖(大赛共设立7项大奖),取得了我校参加iGEM大赛以来的历史性突破。
我校2013年参加iGEM大赛亚洲区总决赛的两支队伍
SYSU-China实验队由生命科学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逸仙学院的孙梦逸、赵宇晨、陈浩祈、林凯旋、何达伟、方益铭等15位本科生组成。该队的参赛项目是“诱导多能干细胞(iPS cells)防癌系统”,旨在设计一个能够长期体内防止iPS Cells在人体细胞治疗后发生癌变的生物控制系统。2006年,日本学者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成功开发出iPSCs技术,可使已分化细胞变为具有多能性的细胞,并诱导成其他不同的组织器官,在器官移植和疾病研究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山中伸弥也因该成就获得了2012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但是,目前iPSCs 技术尚处于起始阶段,获得的细胞质量难以保证,具有潜在的致癌风险。SYSU-China实验队的项目以合成生物学思路为基础,设计了巧妙的通路,以期降低其应用过程中的致癌风险。
SYSU-Software团队由生命科学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逸仙学院的苗纵、聂鹏、徐旺、李健弘、张宏、刘琋等16位本科生组成,针对“如何处理复杂的生物系统及做出准确的模拟预测从而自动化设计和构建人工生物”这一挑战性技术问题,开发了一个新的软件系统CAST。CAST软件系统可以辅助基因调控网络、基因通路的设计,并且提供准确的模拟预测与实验指导;可以在设计、修改、试验实现的整个流程中帮助合成生物学家设计和构建人工生物。本年度软件组的金银铜牌和所有单项大奖都将在总决赛中决出。
自2010年参加iGEM大赛以来,我校已连续三年闯进全球总决赛,今年更是两支队伍携手进入总决赛,实现了新的突破。这一突破汇聚了校内多个职能部门、众多师生的智慧和力量。生命科学学院陆勇军教授、贺雄雷教授、任间教授、赵勇教授、杨建华副教授、黄军就副教授、黄盛丰副教授、张永东高级讲师、徐辉讲师、郑凌伶讲师分别担任软件队和实验队的指导教师;今年,杨建华副教授还被选为iGEM亚洲区比赛的评委。竞赛全程中,生命科学学院提供组建支持、指导保障和实验场所;中山医学院项鹏教授实验室提供了部分重要实验原料及关键的技术指导;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基因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生物医药中心以及相关学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相关链接】
iGEM(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大赛于2003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创办,2005年发展成为国际赛事,旨在促进各国大学生在合成生物学方向的学习、交流与合作,推动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合成生物学是在21世纪出现的新兴交叉学科,目标是利用系统生物学和电子工程等领域的概念和手段,实现能进行信号处理和精密控制的工程改造的生物体,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iGEM已成为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国际顶级大学生科技赛事。每年的大赛都受到Nature、Science、Scientific American、Economists等杂志以及BBC等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已具有相当大的国际影响力。
2013年,iGEM大赛共有来自全世界40多个国家的200多支队伍参加,包括MIT、Berkeley、Stanford等世界顶尖大学的代表队;亚洲区决赛有来自于日本东京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印度理工学院、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阳明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共65支队伍参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