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肿瘤防治中心鼻咽科麦海强教授研究团队在国际顶级医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IF 18.038)上发表一项重要科研成果。该研究发现PET/CT运用于N2-3分期并且血浆EBV DNA ≥4000copies/ml的鼻咽癌人群,从治疗方法的改善和经济成本方面考虑,该人群获益最大,此项研究成果对于指导PET/CT在鼻咽癌的临床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常规检查手段(胸片、B超及骨ECT)目前仍是检测远处转移的主要分期手段。全身PET/CT作为一种昂贵的远处转移检查手段,费用高达1万元。临床中患者和医生对于是否需要进行PET/CT检查都存在疑虑。针对以上临床问题,麦海强教授研究团队自2007年起,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历时四年,已有583例患者纳入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分期方法相比,PET/CT更有可能检测出鼻咽癌患者的远处转移情况。结合N分期和血浆EBV DNA水平,根据患者转移风险分为极低风险组(N0-1 且EBV DNA <4 ,000拷贝数/ml)、低风险组(n0-1 且ebv dna ≥ 4,000拷贝数/ml及n2-3且ebv dna <4,000拷贝数/ml)和中等风险组(n2-3 期且ebv dna ≥ 4,000拷贝数/ml)。对于极低风险患者的远处转移检测,pet/ct并不优于常规手段,但对于低风险患者及中等风险患者,pet/ct优于常规手段。相对于常规手段,pet/ct的运用在对应风险组中使2.9%、6.3%及16.5%的患者治疗方案发生改变。经济学分析显示各风险组通过pet/ct检出的每例真阳性患者的费用情况分别为324,138、96,907及34,182。因此,从治疗方法的改变和经济成本方面考虑,研究团队推荐极低风险组采用常规检查手段、低风险组根据经济情况可选用常规检查手段或pet/ct,中等风险组采用pet/ct检查。
JCO副主编Mark N. Levine 教授的同期述评对该项研究进行了高度评价,认为其聪明地结合了治疗前EBV DNA水平,根据远处转移风险灵活运用昂贵的PET/CT检查,指导了PET/CT在鼻咽癌的临床运用,同时指出该研究成果对其它肿瘤和国家地区均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该项研究获中山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并后续获得了“中山大学临床医学研究5010计划”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