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上午,由丹霞山管委会、广东省国土资源厅科教处、中山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国丹霞世界遗产进校园”系列科普宣传活动首场专题讲座在南校区怀士堂举行。被誉为“当代徐霞客”的我校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黄进教授,国际地貌学家协会丹霞工作组主席、中国丹霞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原丹霞申遗专家组组长彭华教授,生命科学学院廖文波教授为我校师生及社会人士展开绝美的丹山霞彩画卷。我校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省国土资源厅科教处、韶关市丹霞山管理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出席了本次活动。
讲座现场,“当代徐霞客”黄进教授与听众分享丹霞故事
自2010年“中国丹霞”(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成功申遗以来,“丹霞”一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同时也作为“国粹”日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追本溯源,“丹霞”与中山大学的情缘着实不浅。据86岁高龄的丹霞研究大发展阶段代表人物黄进教授介绍,“丹霞地貌”为已故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冯景兰和陈国达先生20世纪20-30年代在广东韶关丹霞山命名,后来曾任中山大学地理系主任吴尚时教授都对此亦有贡献。时至今日,中国境内已知且考察过的丹霞地貌达995处,而其中的980处黄进教授都实地考察过,足迹遍布中国。
其后,在“中国丹霞”申遗工作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彭华教授分别从丹霞地貌的遗产价值、景观价值及保护性开发等角度引领听众进入异彩纷呈的地质科学世界。他首先针对“丹霞”“红层”等概念以及多舛的申遗过程进行详细的讲解,深度剖析了六个遗产地丹霞地貌的联系与区别。彭华教授谈到,“中国丹霞”之所以能够申遗成功,主要是因为其具备了高度的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彭教授还认为,丹霞地貌在具有形式美的同时兼具中国古典意境美,佛道文化符号与形态各异的峰峦交汇融合,恰恰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中国式审美文化对丹霞的向往。
廖文波教授则从生物学的角度,以广东丹霞山为例,对丹霞地貌的植被景观与区系进行了科普讲演,充分展现了丹霞山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地形与植被结合的生物多样性优势,将生态价值与美学意义完美结合。
据主办方介绍,该系列活动旨在落实《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中逐步推行研学旅行的要求,通过大型科普讲座进校园的形式全面提升大学生多方面素质,为培养全方位、高层次、具有多样化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也为普及丹霞地貌科学知识、提升“中国丹霞”这一地质名词在民众间的知名度作出努力。
丹山碧水映彩霞,中山大学与丹霞的美丽情缘将日久弥新,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