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之下,谱写一篇最绚丽的教育华章;圳美大道,打造一所最优质的未来学校。
今年9月,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迎来办学3周年,“为一所理想学校而来”的口号从光明科学城传出深圳,走向世界。
2019年9月,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创校校长罗灿带领筹备组成员,踏进一片工地。彼时的他们,还不知三年后,这片工地崛起的学校,将成为光明教育乃至深圳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样板代表。
在工期紧,任务重的压力下,筹备组快马加鞭地完成了学校制度文件、教师招聘、学校招生等庞杂的办学工作。2020年9月1日,这所由中山大学与光明区政府合力打造的一所高起点、高标准、高定位的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在万众期待中开门纳新。
当新校遇上百年老校,当基础教育碰撞上高等教育,吹起的是品质劲风,奏响的是高标准育人的时代强音。
三年后,在学校三周年校庆典礼上,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党总支书记罗灿感慨万千。她说,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用孜孜不倦的努力回答时间的叩问,为办一所充满人文关怀的学校、一所面向未来的学校、一所人才辈出的学校而奋斗。
从课程改革、课堂改革、评价改革到作业改革,三年来,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打通学科壁垒,进行课程重构、学科重组、课堂重建,全力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方向,更是以“健康、乐学、发展”为学风,以“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为教风,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将“学在中大、追求卓越”成为一种文化自觉。
筚路蓝缕、风雨兼程,三载奔赴、一路前行。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为一所理想学校而来,正大步实现内涵式、特色化,成为融光明气质,显深圳风采的品牌名校。
传百年名校基因▶▷走实教育治理现代化
位于光明科学城核心片区、毗邻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的发展条件得天独厚。
作为一所传承百年中大精神的学校——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秉承“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以“光德明理、守正创新”为校风,从成立之日起,就与一座百年高校血脉相连,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城市共同打造的教育品牌。
大手笔的投入,也给了这所学校大步发展的底气。数据显示,光明区政府总投入近10亿元,学校总建筑面积约16.1万平方米,办学总规模达132个班,是深圳市最大的九年一贯制学校。
这里以“互联互通、社区共享、绿色生态、智慧校园”为设计理念,重构校园学习空间。学校建有特色图书馆、全光网信息机房、千人报告厅、舞蹈室、游泳馆、高尔夫实践场馆、室内篮球馆、攀岩墙、击剑馆、琴房等先进设备设施,让孩子们在优美的环境中幸福成长。
在蓬勃发展中,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坚持和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全面领导,在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一系列治理体系变革。
不仅创新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将支部建在年级,让党组织在各个中心发挥核心作用、在各个委员会发挥保障监督作用;实施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构管理岗位历练的中层成长机制,建立教师行动发展的专业提升路径。
还创新学校公共治理体系:提倡共识、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探索“政府+高校”办学新模式;推进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办学,力争将学校建设成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课程改革的示范基地、开放办学的实验基地。
其中,学校与各级政府部门、中山大学、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等深度合作,倾力打造“一学生六导师”制度,全面进驻每个班级。学校导师由校内老师团队构成,全面负责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大学导师由中山大学的专家团队构成,为孩子们的学业学术导航;医生导师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的医生团队构成,为孩子们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学长导师由中山大学实习生团队构成,以朋辈的视角帮助孩子们进行生涯规划指导和心理疏导等;同伴导师由学校学生担任,促进养成同学之间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学校还邀请律师、警察等各行各业的精英担当社会导师。“一学生六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成长平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人格健全。
谋高质素养课程▶▷落实新时代五育并举
美术老师融合美术学科的赏画方式带领学生解读诗歌内容;历史老师运用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理解杜甫的情感,深化诗歌内涵;语文老师聚焦“安史之乱”时期杜甫形象的剖析和情感变化,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杜甫的思想。三个不同的学科,三种不同的语言,三种不同的教法,在同一堂课中呈现,引发学生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独立思考、质疑批判,让学生感受到杜甫的悲悯情怀。
上述场景发生在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一节《石壕吏》整合课上,跨学科融合教学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方式。
原来,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自建校以来,便围绕核心素养,将基础课程校本化实施、拓展课程生本化建设、研究课程个性化创造,构建立体多元、富有弹性和张力的现代课程谱系;通过课程重构、学科重组、课堂重建,进行HSA课堂模型建构研究,把文(Humanities)理(Sciences)艺术(Arts)等进行跨学科整合,打通学科壁垒,实现各学科的有机融合,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个性、卓越教学。通过涵盖科学、人文、艺术和体育等领域的“一学生一课表”,全力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状况、不同学习兴趣、不同发展方向。
与此同时,学校围绕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科创、劳动教育课程,多途径、全方面培育学生,为学生“人人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提供优质成长平台。构建适合学生发展、多选择性的课程谱系,开设了300多门拓展课程,涵盖六个学科群,提供了丰富的课程选择,采用与世界冠军、奥运冠军合作,以及应用中山大学强大的资源辅助基础教育等模式,因材施教。
校园里,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精彩纷呈,“小厨王争霸赛”、“厕所革命”、“未来农场”种植等活动热闹非凡。校园外,学生走进中山大学、深圳湾实验室、深圳市科学馆,走入田园、农场、花海、军营等地进行社会实践。
为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创新打造“三个三”德育模式。其中就在德育上打造“三类课程”。通过认识性德育课程启德、通过实践性德育课程立德、通过隐性德育课程明德。并提出“三种策略”,通过社会模拟、社会参与、社会实践的策略,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力培养发生在民间、在身边,让学生参与、体验多种角色,实现更好的培养效果。
铸实干教师强队▶▷夯实高品质办学基石
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学校课程设计,更得益于教师综合能力。
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着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秉持“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文化自觉,坚持“学术立校、科研强校”的发展理念,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六所部署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以及哥伦比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爱丁堡大学等国际名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
目前,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共有教职工311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162人。拥有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百千万名教师培养对象、光明区博士工作室主持人、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区名师、德育干部、名班主 任工作微团队、区名师工程培养对象等87人。
在打造教师队伍上,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高度重视新教师培养,打造“在课堂中成长,在课改中发展,在研究中提升”的培养路径,专业能力与管理水平齐头并进。
学校通过校级—区级—市级—省级—国家级五级梯队构建教师培养发展体系,构建由市区研修、校内研修和个人自修有机组成的学校教师成长培训体系。不仅强化“团队研修”的学校责任、建立“校本研训”的课程体系,还培养“个人自修”的专业自觉。仅用三年时间就打造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实干型教师强队。
此外,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通过“学术立校、科研强校”,实行“理论导师+实践导师”双导师制,让教师们在课堂中成长,在课改中发展,在研究中提升。
教师们勤勤恳恳、孜孜以求,不断探索教育教学领域的新高度。学校课题88项成功立项,包括3项省级课题、18项市级课题和67项区级课题。这些课题涵盖了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展现了学校教师在科研方面的实力和成果。学校教师在全国语文微课大赛、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全国跳绳联赛等国家级比赛中获得67项特等奖、一等奖等荣誉,在省级、市级比赛中也取得了324项一等奖的优异成绩。三年来,学校教师累计获得市级及以上奖项1566人次。
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
三年成绩单
学生获奖:
中大深圳附属学校学子在全球发明大会中国区全国总决赛,获J组全国第二名,特等奖2项、金奖2项;全国跳绳联赛总决赛,男子个人花样二级难度第一名;全国儿童创意写作大赛金奖;国际航联青少年航空绘画大赛(中国区)选拔赛一等奖;全国青少年无线电测向锦标赛3.5MHz短距离测向接力赛W12儿童组第一名,累计获得118项国家级荣誉。
荣获广东省无线电测向锦标赛一等奖;广东省第十三届中学生运动会深圳市跳绳代表队选拔赛第一名;深港澳人工智能火星智造机器人竞赛一等奖;广东省中小学“暑假读一本好书”活动一等奖;广东省法治文化节“崇法心声·交通安全靠大家”优秀普法小使者评选活动“优秀普法小使者”(全省10人)、“最佳人气奖”(全省唯一),累计获得153项省级荣誉。
教师获奖:
吴娜玲、许葵获全国语文微课大赛特等奖、一等奖;刘绍家获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韦林飞获全国跳绳联赛第一名;杜晗潇获“语文报杯”全国语文微课大赛一等奖、杨曦“新作文杯”全国作文教学“创课”比赛一等奖;冷明航获“文章杯”中考语文“下水作文”大赛一等奖;李柏“语参杯”名师示范课暨名师工作室优秀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展示交流活动赛课等国家级比赛一等奖,累计获得32项国家级荣誉。
学校获奖:
学校先后获深圳市2020年度最受关注新锐学校;2020深圳教育创新示范学校;2021深圳“以人民为中心·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立德树人示范”奖;2021深圳市科创教育示范校、2021深圳教育改革创新人气奖;2022光明区五一劳动奖状、2022深圳教育先进单位;2022全国营养与健康学校示范学校;2023深圳市三八红旗集体;2023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等多项殊荣。
【结语】
“学校超大规模办学、超快速度办学、超重负荷办学,仍初步实现了高质量办学、高精准改革、高效率办事,成为高校大学与地方政府合作创办义务教育的新时代示范学校。”
不久前,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迎来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水平评估,专家组点评今天的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已成为一所学生喜欢、家长满意、教师热爱、社会认可、充满情怀、充满希望、充满理想、媒体关注的区域好学校。
三年风雨兼程,三年赶超奔跑,未来,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将笃行实干践初心,步履铿锵踏新程,以奋斗者的姿态,砥砺奋进,向着光荣和梦想远征。
■链接
“大科学”科创教育“火出圈”
拉开“抽屉”即可躺睡的折叠床、让人身临其境的“沉浸式智慧科学馆”,对许多深圳教育人,乃至全国教育人来说,这两大校园场景可不陌生。
虽为一所年轻的学校,但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在教育教学中锐意进取的探索成为诸多学校的学习样本。其中,“十七个一”健康工程、践行“大科学”的科创教育“火出了圈”。
“十七个一”健康工程护航成长
比课桌略高、紧贴讲台对立的三面墙,在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教室中,银灰色的储物柜并没有那么抢眼,但一到中午,这里便会得到全校学生的青睐。
全国各地家长求推广的“神奇”午休床就隐匿于这个平平无奇的储物柜之中。
2021年3月,一段学生拉开“抽屉”,打开折叠床,在教室躺下午休的视频在全国传播开来,伴随着“深圳一小学班级内设置午休床”词条的大热,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一夜之间被全国知晓。
此后,与教室折叠床一同被知晓的还有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的“十七个一”健康工程。
原来,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秉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健康教育和支持,当学生踏入学校的第一天,就能收到学校配备的一张午休床、一套可调节课桌椅、一个防脊柱侧弯的书包、一盒牛奶、一个鸡蛋、一张被子、一个枕头、一个眼罩、一条隔汗巾、一把口琴、一根跳绳、一盏护眼灯、一个保温水杯、一张拓展选修课程表、一张身高贴、一把电动牙刷、一个坐姿矫正器,这也是学校“十七个一”健康工程的“真身”。
此外,学校还联合中山大学以及多家医院,举办《睡眠的神奇力量》《如何正确预防流行性感冒》等健康讲座60余场,推进“医教携手 共筑健康生活”活动,让每个孩子心理阳光,眼睛明亮,牙齿坚固,脊柱笔直,身材匀称,健康成长。
学校“十七个一”健康工程备受家长赞赏,把健康放第一位的办学质量目标更是得到专家认可。
“大科学”理念培养科创人才
在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的校园里,一幢“黑科技”氛围浓郁的建筑,让步入其中的学子有一种“穿越”般的感受。
这是学校精心打造的“沉浸式智慧科学馆”,扑面而来的“科幻感”,让许多学子心驰神往。
地处光明科学城核心地区,伴随着区域提出要打造与世界一流科学城相匹配的优质教育,为光明教育印下了光明科学城底色。在此背景下,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提出“大科学”理念,探索以“大装置+大项目+大平台”的多维发展路径,打造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学校,“沉浸式智慧科学馆”便是学校独有的特色。
“沉浸式智慧科学馆”不仅有“中山大学”号科考船展示介绍和海底数字资源展示体验;展厅内部展示的有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还有最强大脑“天河2号”。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小型“科学馆”,通过科学声像模拟和科普体验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为师生提供参与科学实践的场景。
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还创造性地提出“科学+”教育理念,让“科学+”课程横跨小学和初中九个年级,为每个学生量身打造以科技探究为核心的校本课程。
学校组织学科骨干老师编写了包含物质科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在内的“科学+”系列校本教材,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学校利用周边的光明小镇、依波钟表文化博物馆、光明农场大观园、鹅颈水湿地公园、新陂头南湿地公园等社区资源,开辟多种社会实践活动渠道。
而在学校“大平台”科技活动的路径下,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的科技教育坚持“全体教师参与”“全体学生参与”的大局面,学校不仅为学生搭建平台,也为教师安排了科技创新创意大赛等项目。
每年9月份学校举行教师智慧火花、发明灵感和自制教具等比赛;每年10月份学校举办科技节,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全员参与;定期邀请院士、教授到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开展科技教育活动,高锐院士、刘大响院士、刘海峰教授等为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师生作科技教育讲座。
如今,学校教师人人都是科技活动的辅导员,个个都是科创教育的实践者,立校以来,学生完成科技作业8000余份,产生智慧火花2000多个,将发明灵感做成实物或模型参加教育部指定的赛事,共获得316个奖项,其中全球奖2项、国家级奖19项、省级奖63项。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专利申请368件,目前已成功申请专利132件。
原文链接:https://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2312/28/content_10085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