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新快报】课程思政润物无声 一流课程,他们这样打造!

稿件来源:新快报 2021-12-21 第A12版 作者:王娟 编辑:王冬梅 发布日期:2021-12-21 阅读量:

33岁“半路出家”,费时近5年将中大海洋地质学打造成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扎根中医护理16年,用饮食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中医调护之路……随着《广东省2021年度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示范项目认定名单》的出炉,一个个优秀课程背后,广东高校教师争创一流的故事,也渐渐呈现出来。

33岁“半路出家” 他将海洋地质学打造成示范课程

“讲到沉积物从陆架到陆坡入海的过程时,他则将手腕立起充当陆架坡折,将手臂摆成较缓的陆架,将自己的身体和腿沿着手掌角度摆成较陡的陆坡的样子。”中山大学海洋地质专业大四本科生薛媛,对两年前苏明老师在课堂上“手舞足蹈”讲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全过程至今记忆犹新。

让学生印象深刻的“宝藏”专业课(“海洋地质学”),今年被广东省教育厅认定为2021年度本科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2021年度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课程思政)。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门课程的负责人,竟是一位“半路出家”的老师。他也曾因对专业不了解而迷茫了大半个本科阶段。

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才促使他投身于正蓬勃发展海洋科学的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又使出浑身解数让同学们能尽早尽可能多地去认识海洋地质学、喜欢上海洋科学,最终投身于服务海洋强国的建设中去。

备课9个月,初登讲台遇囧事

“为了上好第一堂课,我准备了足足9个月的时间。”在中大附近的咖啡馆里,自诩属于微胖界的苏明教授,一边擦着满脸的汗珠,一边谈起自己初为人师时的窘迫。冬日的阳光透过落地窗照在他满是笑容的脸上,科研人员严肃刻板的印象被一扫而光。

2016年12月,苏明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来到中大海洋科学学院。

第一堂课,他满怀信心走上讲台,铆足劲讲了90分钟。因“觉得自己中气足、嗓门够大”,他没用麦,最后竟因用力过猛导致了胃痉挛。更令人沮丧的是,由于90分钟讲的都是知识点,学生们的课堂反馈并未达到他预期的效果。

此后,他不断尝试改进教学方法,摸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适时更新教案,很快就将“海洋地质学”这门课程变成了学生喜爱和追捧的“热课”。

创新方式引导学生不重蹈自己的覆辙

为何费尽心思让同学们喜欢上自己所学专业?苏明说,是不想同学们重蹈自己当年的覆辙。原来,他也曾对自己的专业有过迷茫的时候。

由于对专业不了解,他大一大二时对专业产生了抵触情绪,直到某天去到大庆油田看岩芯,他突然发现“我喜欢看岩芯,喜欢看地震剖面。”那一刻他明白,自己已经浪费了太多宝贵时间。

成为老师后,他为吸引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聚焦时下热点话题,将知识点与热映电影相结合,他举例,“《变形金刚》中红蜘蛛压能量块其实是在改变能量密度”。为培养学生文献阅读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他常给学生一些前沿命题,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题以小组形式去完成。

研究生林理娥说,苏老师会分享他出海的有趣经历,还会邀请业内大牛来讲座,拓展我们的知识面。他的课有一种魅力,让大家愿意学。“他用肢体语言讲解重点难点,大家无需死记硬背知识已清晰地扎根在脑海里。” 薛媛说。

在苏明看来,大家都非常幸运地处在国家发展海洋力度最大、投入最大的一个时期,“中山大学也在围绕着珠海校区大力发展涉海学科,我们有属于学校自己的海洋科考实习实训船、海洋科学学院大楼涉海学院楼群等”,苏明期望大家能积极运用资源,为学科多做贡献。

费时5年打造省级一流课程

苏明发现,学生对于载人深潜这个前沿领域很感兴趣,他立马着手收集资料,将相关知识要点放到课堂上展现。在第一堂课上,他以乘坐“深海勇士”号深潜器深潜的经历告诉大家,学习海洋地质要 “爱国爱校爱院”。这些点滴融合让学生们感受到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树立为海洋强国奋斗的信念。

他认为,课程思政不能和思政课划等号,而应是在老师讲授知识点中适当地加入思政元素。只要是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发展、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家精神、积极鼓励学生上进的,都能称之为思政元素。

目前,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已实施了三批次共55门课程思政建设,《海洋生态学》课程也已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学院计划到2023年,实现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全覆盖。

深耕专业16年 他从饮食中探索中医特色护理之路

“粳米,甘、平。归脾,胃经。大家知道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吗?”“近期热映的《长津湖》中,战士们吃冻土豆的场景,大家一定记忆犹新吧”……这不是植物学专业的课堂,也不是影视鉴赏课,而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的《中医饮食调护》课。

历时16年的打造,该专业课在今年被评为广东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1年度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课程负责人宋阳教授告诉记者,自己一切的努力,就是期望让学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成长为具有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

探索课堂外的饮食实践

“父母爱心餐”暖胃又暖心

2002年,本科毕业的宋阳带着个人的兴趣和本科积淀的中医学扎实基础,从东北来到广州,进入广州中医药大学攻读中医妇科学硕士。随后毕业留校,加入了广中医护理学院,成为中医饮食调护课程的专业老师。

面对这个当时刚刚起步的新专业,宋阳相信“中医护理的天地很广阔”。宋阳表示,“俗话说,‘三分药、七分养’,中国自古以来讲究药食同源。临床上,中医护理也是一门有用的技能。”于是,他潜下心来,创新多种教学方式,让中医饮食调护课程从只有理论,到理论与实践强强结合。

2010年,宋阳开始探索给临床的病人进行膳食推荐,解决中医调护的特色问题,让《中医饮食调护》从理论教学走向实践。

随着课程的深入,2018年他开始通过实践课,让学生给家人进行饮食调护,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中医辨证施膳,对父母的饮食方案进行改进设计。一个个爱心膳食方案的出炉,让学生体会到膳食制作的不易与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感受到了父母亲人的不易,更学会了感恩。

课堂“菜牌”丰富多彩

博览群书育人于无形

在宋阳的课堂上,传统文化、经典人物故事和热点影视作品等始终贯穿其中,引人入胜。他在课程中积极发掘中华文化、民族精神与中医饮食护理的思政元素,将文化与专业有机整合。

如讲到大米时,他会加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生平事迹;讲到猪肉,会分享从“粮票”到网上支付的发展历史;讲到岭南美食时,会为同学们分享古诗词和典故中的饮食渊源。

为了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发挖掘与饮食相关的思政元素,鼓励学生学习独立思考,感受民族自信。宋阳平日里也丝毫不敢松懈,有意识去博览群书,有意识地查阅古现代关于药膳、调理类的书籍,补充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关心国家大事,跟有经验的前辈多交流。

到2021年底,学院《基础护理学》《中医饮食调护》2门课程获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未来,学院还将继续打造2-3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或课堂,1-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宋阳负责主编的《中医饮食调护》等教材已出版,在他看来,课程思政就像是汤与盐的关系。课程思政的主体是专业内容,但可以将国家政策、民族精神、科学技术和文化等思政内容有效融入之中,并通过学生喜爱的方式讲出来,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原文链接:https://epaper.xkb.com.cn/view/1193698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