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支援本土病例救治,中山三院“逆行者”这样战斗

稿件来源:南方杂志 2021-07-23 作者:记者/李拉 通讯员/周晋安 编辑:王冬梅 发布日期:2021-07-23 阅读量:

自5月21日报告首例本土确诊病例起,至7月9日所有确诊患者核酸转阴,广州战“疫”50天。50天里,中山三院再次不负重托,在此轮战疫中打满全场,交出了人民满意答卷:全院严密做好院感防控,作为确诊患者重要梯队收治医院启动腾空预案,支援四市九区全民核酸采样,并在6月13日派出222名医护人员进驻市八医院,接管本土新冠肺炎患者所在的全部4个普通病区,为患者生命安全护航。

截至7月9日,中山三院医疗队在本轮疫情中接收的四个病区150例本土阳性病例核酸全部转阴。救治工作得到了国家和省、市专家的高度认可。目前,222名支援抗疫队员已经全部结束隔离休整返回医院。

亮眼的数据,显示出中山三院快、准、稳应对疫情的硬实力。

中山三院,是一支经受过“非典”“新冠”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考验的英雄团队,有着丰富的抗疫经验,有一大批经过战“疫”锤炼的医护精锐,非典中牺牲的“抗非英雄”邓练贤烈士精神激励全院英勇战疫。广州本轮全面战“疫”一打响,戴着“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荣誉的中山三院,第一时间集结最强医疗实力,发挥专业优势,全力奔赴前线战斗,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硬实力支撑

战疫前,平战结合,防患未然

作为省级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救治医院,中山三院时刻为疫情常态化防控不懈努力。

全院医务工作者肩扛防疫责任,坚持平战结合,打造了全方位“样板式”院感防控模式:把防控物资储备纳入长效机制;设置感控督导员,严防医院感染;发挥发热门诊、入院处置处、预检分诊处的前哨和预警功能;开展核酸检测、新冠疫苗接种;加强全员全方位防护培训。平战结合、常态化的疫情防控机制为医院的突出表现奠定了基础,为广州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增添了胜算。

战疫初,党旗飘扬,无畏冲锋

5月21日,广州出现首例新冠Delta变异株本土感染病例后,确诊患者短期内达到150余例,作为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收治医院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连续奋战多个日夜,急需援手。

兵贵神速!6月12日晚,中山三院接到上级任务,紧急组建了支援市八抗疫医疗队。次日起,两批次共222名精兵强将赶赴市八医院,接管收治本土病例的全部四个普通病区。这支精锐“部队”是由感染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业为主的多学科、中青年技术骨干医护组成,50%成员有驰援武汉抗疫经历,30%有发热门诊或隔离病房抗疫经验,具备强大的综合作战能力。

出发前,医院党委在医疗队中成立了支援抗疫临时党委,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疫情防控专家顾问组组长、中山三院党委委员、感染性疾病科教授崇雨田任党委书记统筹率领全队工作。感染科护士长李莉莉任临时党委副书记,岭南院区综合ICU主任毕筱刚、岭南院区隔离病区专科主任曹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李洪涛、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周宇麒、岭南院区急诊科区护士长廖志新任党委委员,其中曹红曾负责广州隔离病区救治工作,其余4人曾支援武汉抗疫,均是抗疫“老将”。

在前线,临时党委将支部建在病区上,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委会议、支部会议及时协调解决困难,党员冲锋在前,带头完善救治、院感等相关流程,不断加强防护措施,积极开展救治工作,奔忙在前线工作的各条战线上。在脑力、体力和意志的重重挑战下,队员们取得了“患者零死亡、队员零感染”的战绩。在党组织的感召下,71名医疗队员在抗疫一线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战疫中,最强大脑,贡献智慧

毕筱刚、曹红、周宇麒及感染科副主任医师朱建芸4位抗疫老将被任命为临时病区主任。结合武汉和三院的抗疫经验,他们因地制宜,短期内制定并完善了近30项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全面加强患者救治和医务人员院感防护管理。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广东工作组派出专家常驻市八医院指导救治工作。医疗队专家精准掌握患者病情进展,及时向国家工作组汇报,同时密切跟踪患者病情变化,做到危重患者救治预警指标“关口前移”。多学科团队通力合作,共同讨论确定病例分型和治疗方案,让每一位患者的诊断和治疗都经过MDT会诊确定,确保治疗科学、精准、合理。

“我院支援武汉期间总结出的‘多学科、立体、个体化综合’救治模式,此次也应用到了市八医院,我们还和省中医院合作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宇麒谈到。

儿科医师团队针对20名儿童新冠肺炎患者制定了专门的诊疗常规,加快康复进程;肾内科副主任医师李灿明组建人工肾团队,为肾衰患者进行透析;康复小组开展早期康复干预,减少患者呼吸系统并发症、血栓事件和肌肉无力等情况,有效缩短了治疗时间;进驻病区之初,医疗队通过专业问卷等形式对所有患者的心理状况展开摸查,护理团队中的心理治疗师为高危人群进行心理疏导;四位心内科医师郑振达、李苏华、赵云跃、陈阳主动排班,积极为兄弟医院病区提供帮助,并建立专门的微信群,沟通、讨论患者的治疗方案,为重症病区心内患者救治提供支持。

随着重症患者陆续转到普通病房,崇雨田进行了更精细化的调整:根据患者病情和基础疾病情况实施分层管理,在普通病房也设立重症治疗组,并配以专业、专门的医疗团队。

前去市八支援的是一支医疗队,站在背后的却是整家医院。中山三院大本营的名医教授通过视频连线,成为医疗队的“后援团”。当患者出现严重皮肤病变,皮肤科教授为患者视频会诊;针对病毒变异株的特点,抗击“非典”功臣、院感科主任邓子德为全队讲授有关防护要点及误区;精神心理科专家陶炯教授、王相兰等结合援助武汉抗疫经验讲解心理问题处理对策及医护人员心理调适。讲座对所有兄弟医院开放,获得强烈好评。

“这次国家、省、市三级专家组的进驻,前后方的连线,相当于集合了最好的专家和技术,实行了最精准的救治方案。救治过程中,俯卧位通气治疗、氧疗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和抗体的应用也使患者症状得到很快缓解。”中山三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李洪涛说。

在医疗队积极有效的工作下,150多名患者中,尽管有不少高龄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但仅有2例患者从普通型进展至危重型,最终也在精心救治下转危为安。出院患者对医疗队连连点赞:“这么快就可以出院了!牛!”

零感染,院感督导,全程守护

支援市八一役,预防院内感染是保护医护人员和保持战斗力的重中之重。中山三院医疗队感染专家陈华丽、林国莉被抽调为广东省感控督导专家组成员。

院感督导工作牵涉面广、要求琐碎,院内环境布控是首要工作重点。他们不畏辛劳,监督队员严格区分清洁区、污染区和潜在污染区,制定在不同区域内的个人防护要求和工作守则,查看污区(病房)里的通道、设施、消杀频次、污物处理、物品转运等的流程,落实是否做到控制院内感染要求,还参与了院感防控措施指引的制定、市八及其他支援医疗队人员的防护培训和考核等大量工作。

最初十天,陈华丽和林国莉几乎全天保持工作状态直至深夜,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指导整改、修订流程。

“我明白这是保护我们兄弟姐妹的关键,除了协助陈华丽主任完成院感督导表的工作内容之外,我的另一个工作重心是督导队员们规范穿脱防护用品。”林国莉说。

抗疫后期,队员们穿脱防护服的动作似乎有些“变形”,林国莉便用荧光笔和荧光粉做污染、清洁标记,检查队员们在脱防护用品时是否污染了自己,提醒大家时刻保持警惕。在院感督导专家的努力下,支援任务中从始至终未现院感事件。

战场外,前线后方,密切联动

国家有关专家组驻地指挥,省、市、区各级领导亲赴前线慰问,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常务副校长肖海鹏亲自为队员们送行,沟通解决医疗队困难,为前线队员鼓舞了士气。

中山三院党委时刻与前线保持密切联系,得知前线人手不足时,立即加派人手,补充物资,并成立“抗疫关爱队”,成为队员及家属的坚强后盾。党委会多次与前线连线,党委委员详细倾听了解一线队员们的工作生活情况,为队员们加油打气。

医疗队成立之初,就设立了专人负责的后勤保障工作秘书和医疗应急保障小组,队伍开拔前后,全职负责医疗队的饮食起居和医疗保健,以应对医疗队队员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科技助力

“AI教官”参与防护培训

此番战疫,医疗队将中山三院医学人工智能中心团队与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联合研发的人工智能(AI)辅助系统——“新冠肺炎防护用具规范操作引导AI教官”带到市八医院,辅助各医疗队医护人员开展防护用具操作培训。

“AI教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时指导医务人员规范穿脱防护服和七步洗手法等重要流程,同时侦测人物动作、提示流程错误,防止发生院内感染。

“粤心琴”为患者舒郁解困

本轮疫情初期,中山三院优势学科精神心理科与人工智能团队再次紧密配合,在原抗“疫”智能化音乐治疗小程序“方舱之声”的基础上,紧急开发了微信小程序“云上三院·粤心琴”版块,设置了解焦虑、散抑郁、催眠音乐、情感共鸣等不同类型的音乐,并特别提供了100首广东音乐,供病区患者根据需要选择收听,用音乐为市民加油鼓劲。

开发自助订餐小程序

为保证患者获取充足营养,市八医院准备了几十种菜式供患者选择,但点餐过程不免耗时耗力。为减少点餐时间,崇雨田协调优化订餐流程,每餐由营养师搭配3个精品套餐,确保营养均衡。中山三院护士陈培祥的丈夫得知有关情况,连夜开发了订餐小程序,实现手机自助点餐,后推广到市八医院各病区使用。

医身医心

“这次病区患者年纪最大的83岁,最小的仅有14个月,护士们除了是医护人员,更是患者在病区的‘亲人’,大家想了不少办法来照顾这些老老小小。”中山三院感染科四区护士长、隔离病区护士长陈苑莉介绍。

隔离病房十分特殊,患者住院没有家属陪伴,呼吸系统的症状也大大限制了他们的活动和自理能力,除了常规的护理工作,生活护理也十分重要。

加之病区不少高龄患者本就行动不便,护理团队不仅要完成抽血、测核酸、打针、测血压血糖等常规治疗工作,还要帮患者打开水、抹身、换衣服、给老人家喂饭,甚至要想尽办法“哄”爷爷奶奶们吃饭。

患者的每件“小事”都很重要

感染科区护士长郑子梅在查房时,看到一位70多岁的婆婆,瘦瘦的身躯蜷缩在病床上,袜子脚趾头一小部分露了出来。询问才得知,她已经两个月没洗脚了,生病以来也从没洗过澡。郑子梅一边陪阿婆唠嗑,一边帮阿婆擦脚,还用热水毛巾将阿姨全身擦了一遍,检查骶尾部是否有压疮,整个过程持续了一个多小时。

郑子梅说,作为一名护理人,要用心看到患者的基本需求和尊严,把患者每件“小事”都看得很重要,才能真正推动患者的身心康复。

一位7岁的小妹妹住院期间无人陪伴,体检中心护士长莫起玩和她的护理团队承担起照料她起居的重任。这些临时“妈妈”们穿着防护服,冒着防护服被打湿而导致防护性能降低的风险,帮助小姑娘洗澡。看着小姑娘的笑脸,大家说“一切都值得”。

巧借酸奶杯,自制“氧气帐”

病房的黄阿伯总是不肯吃饭,护士们和这位“大朋友”开启了“斗智斗勇”的生活,只为让老人家吃点东西保持营养和体力。

6月17日晚上将近21点,隔离十四病区医护人员想方设法联系到了同在市八医院接受治疗的黄阿伯妻子,详细了解了阿伯此次入院前的有关情况,并接通黄阿伯儿子的电话,劝老人家吃饭。第二天,医护人员专门让老两口转到同一病区,让两人互相鼓励。

黄阿伯不肯吃药,只肯喝几口汤,护士们就用勺子一口汤伴一粒药,一勺一勺喂他吃完口服药。为应对他拒服中药的难题,护士们把配好的中药放在酸奶瓶中,用透明胶带粘起来,监督这位可爱的“大朋友”一边吐槽“有点苦”一边喝完“酸奶”。

黄阿伯转到另一病区后也得到了队员们的特殊关照。

廖志新说:“黄阿伯有时候不配合治疗,会把氧气管、针管都拔掉。对新冠病人来说,氧疗十分重要。为了保障他的氧疗,医护们试了各种办法,最后想到了儿科供小朋友们使用的‘氧气帐’。”

中山三院大本营很快送来了专用薄膜材料,队员们为他搭建起充满氧气的“帐篷”,4天左右,阿伯就基本达到了康复水平。

病区里办“儿童艺术节”

同样,本次疫情中有不少儿童患者,大部分集中在朱建芸主任负责的隔离十五病区。为了让孩子们安心治疗,在十五病区临时党支部李洪涛书记和各位党员同志的倡议下,队员们为小朋友们举办了线上艺术节,自费给小朋友们准备纸笔、颜料等,让孩子们在写写画画中重新找回快乐。

小朋友们的作品也让医疗队员们直呼“更有力量”:“孩子们写诗、作画送给我们,我们在鼓励他们的同时,也被他们童真的心感动着。”

写挥春为患者加油,原创漫画赠市八战友

首批队员撤离时,中山三院产科护士吴贤君将自己的画作送给了市八医院的战友。

“来了这里,亲历他们走过的路,愈加感受到市八医护人员的不容易,我们在病房里没有合照,就想通过画作对市八医院的小伙伴表示致敬,也表达一起抗击疫情的战友情。”吴贤君说。

在父亲节前夕,吴贤君也为病区的每个病人都写了祝福语,为他们明媚心情。对即将参加高考的学子,吴贤君还特意写下了“金榜题名”四字相赠。

6月19日开始,广州本土传播链开始进入“零新增”阶段。市八在院患者也开始大批康复,崇雨田说:“当时就感觉这场仗胜利在望了。”

在这场广州保卫战中,国家、省、市、中山大学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医院前线后方的密切配合,市八战友的默契合作及所有广东人民的携手努力都成为制胜的关键。在没有硝烟却有生死的战场中,中山三院人再一次全力以赴、逆行守护,圆满完成了党和人民交予的重任。

“作为中山大学的附属医院,勇担社会责任是一直是我们的光荣使命。只要国家和人民有需要,我们一定无条件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到前线去,不管任何时候,我们都会全力以赴。”中山三院院长戎利民说。

原文链接: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107/23/c5555774.html?colID=7747&firstColID=7747&appversion=7710&from=weChatMessage&date=ODMyNGQ2MzMtYjFjOS00MTcxLTgxZTgtMTcwOTc3ZjNmZjFl&layer=3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