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通过这项研究成果,为全国自贸试验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学习的标杆、努力的方向。”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符正平说。
7月22日,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下称“研究院”)召开研究成果发布会,发布“2020—2021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这是研究院连续6年对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效进行综合评估,并发布相关研究成果。
四个“新晋”片区表现亮眼
2020年,中央正式批复北京、安徽、湖南设立自贸试验区,同意设立上海临港新片区,以及浙江自贸试验区扩区(新增杭州、宁波、金义片区)。
制度创新指数新加入了北京、浙江(杭州、宁波、金义)、安徽、湖南等片区,制度创新指数的评级对象增加到54个片区,21个地区。新设的自贸试验区不仅实现了京津冀覆盖,更进一步叠加了中部崛起国家战略,并有利于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根据本年度的计算结果,全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平均得分为75.84分,相比去年(75.13分)略有上升。按照得分进行排名,上海(浦东)、前海、南沙、上海(临港)、厦门,位列全国前五,成都、重庆进入全国前十。由于受疫情影响,武汉的得分有所下降。
本年度表现“亮眼”的片区是四个“新晋”片区——北京、上海临港、杭州、宁波。这四个片区虽然是自贸试验区的“新兵”,但是在其强大的经济体量和雄厚的产业根基“滋养”下,制度创新成效斐然。如北京的服务贸易、上海临港的特殊综合保税区、杭州和宁波的数字化经济,均属全国领先。
研究院从去年开始增加省级的指数排名,旨在客观全面地反映各地自贸试验区的发展水平,更加直观地反映自贸试验区整体改革与创新能力情况。从省级总体排名情况来看,2020至2021年度,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省级指数得分排名上海(86.21)第一,广东、天津、重庆、北京、四川指数得分超过80,同属第一梯队;广东表现出强劲的制度创新引领优势。
“研究院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成果让全国自贸试验区可以实现高效率高水平的制度创新,做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符正平介绍,随着自贸试验区建设在全国铺开,课题组的工作量也呈几何级上升。“之前,研究院已经开始建设‘中国自由贸易区(港)数据库’,属全国唯一。本年度,我们又与专业数据库开发公司合作,开始开发和建设“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评估系统”,本年度的制度创新指数全部过程由该系统完成。可以这样讲,本年度的指数数据更加精准、科学和完备,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南沙位居“贸易便利化”指标榜首
“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包括“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金融改革创新”“政府职能转变”“法治化环境”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57个三级指标。
广东前海、广东南沙,分别位列此次制度创新指数排名的第二和第三。在五项指标中指数排名均稳居前三。其中,南沙片区居“贸易便利化”指标榜首,相比去年(82.65)得分上升为83.12,上海(浦东)、前海、上海(临港)、天津跟随其后。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头部城市,是沿海最早开放的城市,扎实的经济基础、完善的产业体系及改革创新精神共同造就了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头雁”。
广东三大片区特色明显,改革力度强劲,改革引领性与前沿性优势不断增强。南沙自贸片区挂牌以来,累计形成719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国家、省、市分别复制推广43项、119项、202 项,2020 年新增189项,商事制度改革、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财政管理等3项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前海蛇口片平区形成了投资、贸易、金融、事中事后、人才管理、体制机制等独具特色的改革创新体系,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610项,其中在全国复制推广58项,全面省复制推广77项。
横琴片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发挥改革创新拓荒牛的精神,在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率先试、勇实践,累计落地510项改革创新措施,走出了一条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中山大学副校长、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理事长李善民说:“自贸试验区既要为国内改革探路,又要承担对外开放的压力测试;既要加强改革创新系统集成,也要统筹开放和安全,并及时总结经验并复制推广,发挥好改革开放排头兵的示范引领作用。”
据了解,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成立于2015年1月22日,是依托国家高端智库——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设立的专业性研究机构,按照新型高端智库发展要求设立的协同创新平台。每年编制发布的《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蓝皮书》(2020—2021)将于11月发布,分为全国编、专题编、区域编、附录四个部分,为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提供高水平的决策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