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埃克森美孚大湾区惠州项目在大亚湾石化区开工。世界级石化巨头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广东,以独资建厂的方式参与中国石化市场竞争,国内产业专家认为,这表明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给国际资本开出“定心丸”。
粤港澳大湾区能源产业如何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局势中进一步提升?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院长、惠州市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纪红兵在接受惠州日报记者专访时提出“产业生态圈竞争力”的概念。
惠州日报:大项目落地能带动当地甚至区域内形成化学生态圈,是产业聚集的驱动力。粤港澳大湾区的化学生态圈需如何打造?
纪红兵:国家“双区”驱动历史机遇叠加新一轮能源产业布局,使得粤港澳大湾区石化生态圈形成有着强大的产业基础支撑、有利的政策支持和广阔的消费市场,这是生态圈能够健康发展的基础。广东的石化产业分布都在沿江沿海城市,区域跨度大、产业链长,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产业生态圈,也影响了生态圈的各方面,例如产业布局、招商、人才、市场分配等,如果没有一体化的生态圈内原料供应与市场分配,必然导致资源重复、竞争无序、市场浪费。因此,区域的产业融合与市场细分至关重要,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石化能源生态圈是整个湾区经济生态圈重要的一环,与之相关的生态产业链有许多,更需要全面的考虑。
惠州日报:世界能源产业竞争日趋激烈,成立产业联盟与产业集群成为多个国家和地区增强区域竞争能力的方式。我们应该如何借鉴国外先进的石化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区域竞争能力?
纪红兵:广东省的石化产业园在同一个省份,等于我们在同一个经济生态圈内,石化产业联盟可以探讨自己的方式。例如,广东石化产业结构存在的短板很明显——石化产业基地是生产基地,缺少研发基地。对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的布局中,就有3个实验室与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科技研发相关:惠州的先进能源与科学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汕头的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东莞的材料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组建这些实验室,也是希望集成国内外先进的科研力量,增强广东省石化能源以及中下游的精细化工、新材料等产业的研发能力。
惠州日报:粤港澳大湾区的石化产业集群正在形成。石化与相关的新能源产业对区域人才链的需求将呈现怎样的趋势?
纪红兵:石化产业链条上需要的人才,除了石化产业园区内的生产类人才外,实际上还需要更多产业链上的人才,例如航运、物流、仓储、供应、销售等各类人才。高层次的技术研发管理人才,是惠州等城市最迫切需要的人才,产业链条上的企业管理、技术操作者也是大量需要的人才。我认为,广东经济发展活力对全国各高校人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惠州可充分利用产业优势输入性引入石化专业人才,同时根据石化产业链条上的不同需求培养职业技能人才。
原文链接:http://e.hznews.com/hzrb/pc/content/202004/23/content_939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