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就是力量》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曾鼓舞着一辈辈年轻学子争先恐后,在科研的道路上贡献着自己的一分力量。求知若渴,奋斗拼搏,伴随着陈新滋的求学生涯。
陈新滋这个名字对普通大众来说可能并不熟悉,尽管很多人可能已经受惠于他所研发的手性药物新工艺。作为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新滋研究开发新型抗癌药、去污剂,并一直注重将研究推广到现实生活中,希望成果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改变。
“做科研除了好玩,还很实用,你的研究成功了,可以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这会带来无穷无尽的乐趣。”陈新滋建言,广州可以创立科研中心,对接高校和中小企业,助力广州打造国际科技创新枢纽。
求知若渴,奋斗拼搏,伴随着陈新滋的求学生涯。陈新滋是广东台山人,从小跟随做生意的父亲来到广州,成绩优异。20世纪60年代,他南下香港求学,由于经济拮据,陈新滋甚至白天还要到工厂工作。陈新滋把单词记在一张小纸条上,在工作期间悄悄背单词。“第一天背50个,第二天100个,第三天150个,一个月就能学会很多单词了。”最终,陈新滋以全港第一名的成绩赴日本留学,在毕业时又以理学院第一名的成绩被推荐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继续深造。
出于兴趣,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为社会做些贡献,陈新滋选择化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几十年来始终奋战在科研的第一线。
20世纪70年代末,陈新滋在均相氢化不对称合成反应的研究中发现了新不对称催化的反应机理,首次揭示并证明了“主要手性产物来自微量的催化中间体”。利用电化学与手性催化技术,他研究开发了手性药物萘普森的实用不对称催化合成工艺,并达到可工业化的标准,其中多种手性配体及催化剂已经被国际商品化销售。在工业界从事研究十多年后,陈新滋最终选择回到高校。2010年,他成为香港浸会大学校长,2015年,陈新滋回到广州,成为中山大学的全职教授和学术委员会主任。
陈新滋与广州这座城市有着不解的“情缘”。1962年,他曾就读于中山大学附中(现广州市六中)。“我在广州接受的基础教育,对我后来到国外深造很有帮助。我一直对广州很有感情。”2001年当选中科院院士后,他还兼任过中山大学药学院首任院长。
他坦言,广州一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汇聚地,城市变化日新月异,文化传承方面做得很好。对于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建设,陈新滋表示,只要将高校、政府、企业等各方面资源联动起来,广州在今后20年的发展大有可为。
原文链接:http://gzdaily.dayoo.com/pc/html/2019-09/30/content_118329_6444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