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广州日报】广州人品性生猛淡定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2019-09-30第T24版 作者:刘晓星、徐静 编辑:郝俊 发布日期:2019-09-30 阅读量:

中山大学黄天骥教授,1935年生于广州,不管在事实上还是用他自己的话说,他都是个“老广”。这些年来,他见证了广州可以被形容为“一日千里”的发展变化,他也在这些年间接受着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历练。

在黄天骥看来,人生的沉淀便是教育。1952年,黄天骥入读中山大学中文系。此前,他经历过童年时期抗战后广州的沦陷,举家避难,也曾亲眼见过日本兵无端打中国人的耳光,“亡国奴”的这段经历使得他身上的家国情怀格外醇厚。在广州亚运会期间,有学生和他聊天时说中国金牌拿得太多,比赛都没意思了。黄天骥不以为然:“我们这代人,经历过中国人受欺负、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年代,巴不得有多少金牌就都拿过来。所以说,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的国家、民族是怎么走过来,他再去看一些事情,会有完全不同的心态。”

智慧的分享对黄天骥而言也是教育。1956年,毕业留校任教后,黄天骥便一直在中山大学工作、生活。中山大学与广州这座城市休戚与共近百年,黄天骥作为扎根岭南、放眼世界的学者,无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深情地凝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一方水土,并决定将自己的感悟分享给广州街坊。2013年,黄天骥在《广州日报》开设“生猛广州·淡定广州”专栏,将广州人的品性归纳为“生猛”与“淡定”,生猛指的是广州人思维活跃,淡定指的是对生活有信心、乐天知命。他结合半个多世纪的广州生活经历,阐发家国情怀、描绘风物习俗,将一个温润有情的广州娓娓道来。

黄天骥认为,切身的体验同样是教育。比如说,他觉得广州路、桥和市中心位置的变化,恰恰能折射出广州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念大学时,中山大学还是远郊区域,如今已是市中心;当年的海珠区几乎都是土路,如今他这个“老广”也说不出遍地水泥路的名字。同样具有代表性的还有大桥。新中国成立前,海珠桥是广州唯一的跨江大桥,并在国民党当局逃跑时被炸毁。大学时,黄天骥和同学们喜欢演唱东欧的歌曲,其中波兰歌曲《左边是桥,右边是桥》令他记忆犹新。“当时他们因为有桥而骄傲,还写到歌里,自己作为广州人,很羡慕。”沧海桑田,如今广州跨江大桥已经约20座,可以说是左边的左边是桥,右边的右边也已经是桥了。而现在的学生们尽管不能在大桥下“荡起双桨”,却可以乘着游船,沿着珠江感受这座千年城市的血脉。这种变化,如果不是亲身感受,是很难深刻体会的。

原文链接:http://gzdaily.dayoo.com/pc/html/2019-09/30/content_118336_644466.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