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建设五周年
2014年12月,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广东自贸区”)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2015年4月挂牌启动运作。回望过去,这片总面积116.2平方公里的试验田,取得了哪些成绩和亮点?放眼未来,在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建设等宏观背景下,广东自贸区下一步该往哪走?为此,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专访了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毛艳华。
成绩:
21项制度创新经验向全国推广
广东自贸区三年多来的“成绩单”,最大亮点体现在哪些方面?毛艳华认为,过去这几年,广东自贸区聚焦投资、贸易、金融和事中事后监管和法治化环境建设等制度创新领域,探索了自贸区的基本制度框架,制度创新成效显著。广东向全国复制推广21项制度创新经验,3项制度创新案例入选全国最佳实践案例。同时,广东自贸区建设也紧密对接国家战略,推动粤港澳深化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发挥了改革开放高地的作用。
制度创新是自贸区的核心任务,毛艳华认为,广东自贸区在制度创新的多个领域都走在全国前列。在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广东本身市场主体多,外资活跃,商事登记改革启动早,因此自贸区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事中事后”监管方面,广东自贸区首创运用大数据形成“企业画像”,对企业进行信用管理,“由准入管理转向信用管理,这一监管理念的改变体现了广东自贸区接轨国际”。除此以外,广东自贸区在国内最早全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覆盖内、外资企业。
毛艳华说,广东是进出口贸易大省,国际港口密集,广东自贸区在贸易便利化方面的探索,成效非常显著:“比如南沙片区率先启动的‘互联网+易通关’改革,一般货物进出口平均通关时间减少42.6%;再比如南沙率先上线的广东‘智检口岸’,则是国内首个跨境电商商品质量溯源平台。”
引才:
港澳人才来粤工作居住更便利
粤港澳合作是广东自贸区与别不同的一大特色,也是探索试验的任务所在。“在法治化环境的建设方面,广东自贸区率先试行港籍陪审员制度,尤其是设立了9家粤港澳联营律师事务所,充分发挥了粤港澳区位优势,以司法制度创新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引擎。”
在营商环境方面,毛艳华认为广东自贸区的任务就在于缩小、抹平粤港澳之间的差异,为彼此提供畅通合作的空间。他表示,广东自贸区发挥制度创新优势,加大 CEPA协议政策落地的探索,推动了跨境人才的流动和各项专业服务的合作:“经过备案以后,香港的律师、会计师、建筑测量师和医生都可以在广东自贸区里执业,这为港澳台人才工作居住、创新创业提供了很多便利,也为区域合作提供了先行先试的宝贵经验。”
毛艳华说,广东自贸区还联动“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的作用,以招商局集团为首的航运企业在“一带一路”十余个沿线国家建立了19个港口,还推动了我国与这些国家自贸园区的合作。“从成立丝路基金,到广州港加入国际港口城市联盟,这些都是广东自贸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举措。”
通过打造制度创新高地,广东自贸区成为市场主体集聚、高端要素集聚的高地。“广东自贸区运行三年来,截至2017年12月区内累计新设企业21万家,新设外商投资企业近万家,吸收的合同外资占了广东全省的40%,集聚效应已然彰显。”
建议:
引进航运服务业 对标国际自贸港
粤港澳港口群如何合作发展?毛艳华建议,港口之间可以相互投资参股,引进战略投资,形成股权相互联系的港口群。“这样的经济手段最有效,最符合市场化的原则。”他提议,粤港澳大湾区应建立港口群协调发展的专职小组,加强统筹协调。“从国际先进港口群来看,比如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都有这方面的协调机构。”
“要以功能分工推动协调发展,提升粤港澳港口群的综合竞争力。”毛艳华说,从目前发展现状和各自区位特色来看,香港金融业、专业服务业的国际化水平非常高,要凸显航运服务业的龙头作用;航运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广州南沙港要强化服务“一带一路”航运贸易的功能,打造服务泛珠三角、大西南的出口通道,加强国际航线的布局。
毛艳华认为,除了基础航运,广州要有意识地加强航运服务业的引进。“正在推动设立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已运行的珠江航运运价指数,这些举措都体现了广州南沙港的综合航运功能。”
原文链接:http://gzdaily.dayoo.com/pc/html/2018-11/26/content_103033_5636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