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與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昨日聯合發佈首個《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能力評估報告》,主要從創新要素、創新環境、基礎設施、創新績效四個維度進行評估,深圳、廣州均已超越香港。其中,在創新績效方面,深圳遠高於其他地區,特別是創新產出和創新效益方面均遠優於其他地區。
「創新與大灣區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昨日在廣州中山大學舉行,其間發佈《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能力評估報告》,從投入、軟硬環境、產出等層面進行評估,具體測算「廣東9市+香港+澳門」的創新指數。報告顯示,在創新指數總得分,深圳、廣州、香港、珠海、東莞位居前五名,其中深圳以67.14居首,廣州以58.07次之,均超越香港的43.23,分別多出逾55%、34%。
「創新績效」深圳稱冠灣區
該研究課題組負責人、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陳廣漢表示,大灣區內部創新能力存在較大差異,創新能力最強的深圳是創新能力最弱地區的3.8倍,創新能力以「深圳-廣州-香港」為軸線向外階梯型遞減。
其中,在創新要素方面,廣州表現最好,在人才、資金及研發機構方面明顯優於其他地區。而創新環境方面,整體上深圳表現最好,其中在產業發展和創新支持度方面尤為突出;香港則在營商環境和市場化程度方面表現最好。
至於基礎設施方面,整體上廣州表現最好,在交通物流和生態環境表現最好;而深圳的資訊通訊表現最好。在創新績效方面,深圳遠高於其他地區,特別是創新產出和創新效益方面均遠優於其他地區。陳廣漢稱,目前廣州和香港的科研較多在高校裡面,而深圳更多在企業中,「創新績效」評估結果說明深圳的創新轉化較好,實現產學研的有效結合和轉化。
「既有彙聚多家龍頭科創企業的深圳,也有多個正在向先進製造業轉型的城市,在科創產業上與香港優勢互補;加上適逢『一帶一路』倡議、中央惠港科技政策,以及港珠澳大橋和廣深港高鐵等跨境基建投入運營等歷史性機遇,大灣區可以成就一个人才、科研機構與企業彙聚的國際科創中心。」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教授胡偉星說。
原文链接:http://epaper.wenweipo.com/flipping_book/index.php#/wenweipo/20181125/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