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医生本来就是医生中的“战斗机”,心脏外科医生更是个中翘楚。那一个心脏外科医生是怎样炼成的呢?此次,记者采访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骨干梁孟亚医生,听听他的故事。
最长手术 他站了24小时
39岁的梁孟亚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骨干,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采访他,要抓他的手术间隙。记者中午2点“抓”到梁孟亚的时候,他刚从一台三小时的手术下来。
从周一到周五,梁孟亚每天两三台手术,出门诊半天,一次24小时的长值班,周末开会、科研或学习交流。运气好、手术顺利下午5点半能做完一天的手术,查完房、忙完医院事情,梁孟亚回到家也是晚上七八点了。晚上把女儿哄睡之后,他还要看文献、做研究课题。12点多睡觉,第二天一早7点多又赶回医院。
他告诉记者,自己的睡觉时间在医生中算多的了。“做手术得保持体力”,一站一天是常事。他最长一次在手术室站过24小时,“病人凝血差,一直出血。所幸最后还是救回来了。”
梁孟亚体会,如此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喜欢和享受是能坚持下去的关键。“心脏外科跟其他科室的一大不同是,如果真能手术治疗,对病人的改变是重生性的。一个本来呼吸都困难的病人,手术后生活质量完全改善,可以运动、结婚、生子,对于医生来说,是很大的安慰和成就感。”
苦练“刀技”十几年
对医学生来说,学霸是标配,梁孟亚1998年考入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当年是全年级前100名的他,选择走上心脏外科医生的成长道路。从2006年进入中山一院工作,梁孟亚进行各类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置换及冠脉搭桥心脏手术超过1500例,2014年获临床医学博士学位。2017年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心胸外科任访问学者。
梁孟亚跟夫人是同班同学,中山医的课业繁重,两人的恋爱一起学习就算是约会了。入职工作后,两人忙得见面机会更少。“最苦、最累是当住院医生的5年,晚上11点才写完病例,经常一周都见不上一面。”
作为外科医生,开刀技术自然要过硬,一有空就得练习“刀技”,即便是现在从医十几年了,也是有空就练,虽说达不到左右互搏,但左手的灵活度也远高于普通人。“以前是练基础,现在是侧重练一些关键的技术。心脏手术病人病情危重,分秒必争,医生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判断和解决问题,保持练习的作用更多的是在危急时刻不心慌,不手抖。”
医者仁心 站在患者角度思考
外科手术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可以祛疾除痛,治病救人;运用不当,则可能加重病情,甚至杀人于无形。当心脏外科医生,不仅要会做手术,更要懂得为什么手术,什么时候该手术,什么时候不该手术。比亮剑更考验智慧的是藏剑。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时候不该做,要做又怎么做,这些有时比具体的手术操作更来得重要。
身为医生,更了解医学技术的局限,更明白什么叫顺其自然。有的病人,病情的确是手术不能解决的,而且也许再多的治疗只是凭增痛苦,而另一边家属却想卖房卖车、砸锅卖铁的治疗,这个时候梁孟亚会站在病人和家属的角度,帮他们分析和给出专业医学建议,“有的家属一开始不理解,这个时候医生要充分理解家属的情绪,肯定他们的努力,全面、客观的介绍清楚病人病情、预期,帮助家属做出合适的选择。”
原文链接:http://epaper.xxsb.com/html/content/2018-08/17/content_772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