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都市报】确认过眼神是对的人 博士医生夫妻档,最浪漫的事情是一起“贴验单”

稿件来源:稿件来源:南方都市报2018-08-17第AII06版 作者:记者/阳广霞 通讯员/彭福祥 梁嘉韵 编辑:王冬梅 发布日期:2018-08-17 阅读量:

一样的白大褂,一样温和的眼神,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有一对青年医生夫妻档,丈夫刘王凯是儿科医生,妻子苏毅华则是眼科医生。处在同一屋檐下,但因工作忙碌,一个月中,两人最多时半个月见不到面。但夫妇表示,“确认过眼神”,是彼此能理解的人。

在中山一院,像他们这样夫妻都在医院工作的夫妇还有四十多对。今年的8月19日是首个“中国医师节”,也是他们的节日。

因一个新生儿的会诊

师兄妹相识相爱相知

虽然是中山医学院的师兄妹,但刘王凯和苏毅华的相识,却是源于医院2008年的一次会诊。当时,一个新生儿的会诊,关乎眼科,刘王凯和苏毅华认识了,缘分由此展开。

“医学生谈恋爱都是在教室,我们就在病房里谈。”恋爱期间,就算在同一家医院,因工作忙碌,见面时间并不多,只能在对方值班时偶尔“串门”。回忆起来,两人最浪漫的事情竟然是“贴验单”。彼时,病人的检验单还需要医生一张张贴在病历上,工作很琐碎,刘王凯有时会帮苏毅华完成这个细致活,“我同事都特别羡慕我。”一年后,两人便走上了婚姻的殿堂。

在工作中,刘王凯和苏毅华也会“并肩”协作。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涉及双方的学科范围,夫妻俩也曾共同做研究。

两人印象最深的是去年过年期间抢救的一对28周早产双胞胎。双胞胎哥哥的侧脑室最宽达到4.3厘米,属于最严重的4级脑出血。“年二十八那天,我就联合脑外科等六个专科,给宝宝实施了紧急脑室腹腔分流术,缓解了病情。”这也是中山一院历史上胎龄体重最小的脑室腹腔分流术。

而妹妹生后6周,被发现患有双眼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不处理就会失明。年初八时,苏毅华邀请眼科医院的知名教授赶赴中山一院,做了双眼玻璃体穿刺抽液注药术,成功挽救了孩子的双眼。

如今,这对双胞胎已经8个月大。前两天,孩子的父母发给刘王凯夫妇一段视频,“看到孩子笑得这么开心,我们也很感动。”

同时考上博士研究生

明年或同赴美做研究

2011年,夫妻俩的大女儿出生了。“新手”爸爸刘王凯专程跟护士学习了怎么给孩子洗澡、抚触、换尿片。苏毅华坐月子期间,孩子晚上主要由刘王凯带,“常值夜班,我习惯一躺下马上就能睡着,孩子有需要的时候马上能醒。”20多天大的孩子,在刘王凯此后第一次值夜班时,竟哭了一晚上,“老公是儿科医生,至少不用担心孩子生病的问题”,苏毅华说。

孩子也填满了生活中的缝隙。

晚上把孩子哄睡后,11、12点开始看文献、备课、写文章、申请基金,凌晨2点睡觉,8点又去上班;周末也要参加学术研讨会,或是值班、出门诊……这是夫妻俩常见的生活作息。

为确保有人在家带孩子,刘王凯和苏毅华只能错开值夜班的时间,“在同一个屋檐下,最多的时候,一个月中甚至有半个月会见不到对方。”苏毅华调侃,自己也是在有了孩子后,才学会用淘宝买衣服。

去年,夫妻俩追生了二孩。一家四口的生活更加紧凑。尽管工作忙碌,但刘王凯说,一年中他们总会下意识抽出一两次的时间,带上孩子出去游玩。

“确认过眼神,是对的人”,刘王凯说,因为同是医生,夫妻俩很默契,更能互相理解,“三更半夜回不来。整个周末不在家,互相都清楚是怎么回事。”

可喜的是,今年,这对夫妻双双考上了博士研究生。夫妻希望明年能在国外的实验室,完成博士研究课题,让科研更上一层楼。届时,一家四口又将远赴美国,开始新的忙碌。

他们说

苏毅华:用心治疗病人 病人都会感谢你

苏毅华出生于医学世家,父母也是中山一院的外科医生,受到父母的熏陶,苏毅华和姐姐也踏上了从医之路。

苏毅华记得,十多年前,父母帮一个患者做阑尾炎手术,却被患者记挂至今,双方也成为了朋友。十多年来,这位患者每年过年,都会到苏毅华的父母家拜年。苏毅华走在路上,也曾被患者拉住,患者记得她曾给自己做过手术,且恢复得很好,“作为医生,用心治疗病人,病人都会感谢你,看到病人康复的成就感,也是其他职业不那么容易获得的。”

刘王凯:治病救人有荣誉感 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

“儿科医生经济收入不高,但是做医生有治病救人的荣誉感”,刘王凯认为,做医生是行善积德。今年的8月19日,是首届“医师节”,刘王凯也表达了他的愿望:希望杜绝伤医事件。他呼吁,患者能多理解医疗工作者,减少医患冲突,“现在的政策越来越好,各医院医生的缺口也挺大,希望更多的优秀年轻人能够报读医学专业来做医生,造福社会。”

原文链接:http://toutiao.3g.oeeee.com/mp/toutiao/BAAFRD00002018081697021.html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