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都市报】《黄天骥文集》近日出版,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黄天骥接受南都专访:岭南学派自成一派 包容交融是最大特色

稿件来源:南方都市报2018-05-10第A06版 作者:贺蓓 陈辉 编辑:郝俊 发布日期:2018-05-10 阅读量:

西方人就像一个玻璃杯,倒了热茶,摸在手里是烫的;而中国人是保温瓶,外面摸着不热,看着不热,但打开很烫。《牡丹亭》就是这样,绝不是“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冷冷清清”,里面是一团火。——— 中大教授、博导黄天骥

15册近500万字的《黄天骥文集》近日出版。《文集》收录了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黄天骥早在1981年发表的《纳兰性德和他的词》,也包括最新力作《意趣神色:< 牡丹亭>创作论》等共15册。文体上,既有学术论著,亦有诗词、碑文、散文等,可谓多元跨界,触类旁通。

84岁的黄天骥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说,这套文集也许可作为自己贯彻“固本培元,融会贯通”精神的最佳注解与体现。谈新著《意趣神色:< 牡丹亭>创作论》,他首次概括性提出,《牡丹亭》是一部“剧诗”,该剧不仅写爱情,更蕴含深刻哲思。谈及岭南学派,他认为岭南学派自成一体,包容与交融是它的最大特色。

谈岭南学派

岭南学派绝不是闹小圈子

南都:不管是之前的《西厢记》创作论,还是现在的《牡丹亭》创作论,您在文风上都非常的自如放松,文学性可读性很强。

黄天骥:从写作风格上,两本书类似。我一直不喜欢把文学作品的评论文章写得太呆板。文学本身是有血有肉。评论文章写得干巴巴(没人愿意看)。高尔基曾说,评论是一把解剖刀,我不以为然。我们的笔锋要带着感情去写,可能这也是岭南人的一种愿望。

南都:您提到岭南学者的愿望,岭南学派是否自成一派,风格是怎样的?中大近日提出,中大文科要出学派。您对此有何感想?

黄天骥:从多年学习和科研看,处在这个环境下,会自然形成与其他地方不同的风格和流派。中大有意识强调推行学派,这对整个中华文化的推进是很有意义的。

其实,岭南文化绝对不是搞地方主义,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岭南的学术做派、学术观点和其他地方不一样,这是学术大花园百花齐放的好事,绝不是闹小圈子。岭南学派不仅是广州人,在广东生活、热爱广东文化,或者在外地生活受过岭南文化影响,或北方学者研究岭南的东西……都可是岭南学派。

岭南学派最大特点就是包容、交融。梁启超、陈白沙、六祖慧能、孙中山等大家都是中西结合、兼容并蓄。即使同样写风物,岭南人的笔锋也与北方学者可能不同。

南都:您个人的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上,受岭南学派怎样的影响?

黄天骥:在中大的研究,我们的面都是从宽到深,慢慢形成一个传统,不自觉受地方影响。上 世 纪5 0年代,推行计划经济,人才培养方面也是如此,但我读大学时,老一辈的学者是能做到融会贯通的。

我主攻戏曲,但也研究诗词,因戏曲和诗词相通。研究戏曲时,带着诗词的眼光挖掘,研究诗词时,带着戏曲的眼光,把两者交融。我也研究《易经》,有人说我“破门而出”,其实我没有“破门”,只是把门开得大一点。当然,研究《易经》也须具备历史和哲学基础。

写作风格上看起来会自我一点,但文学就是欣赏,肯定要带着感情。所以有人说,我的文章活泼生动,包括论文、考据文章,不至于看一半就打瞌睡。以前是不自觉的,到十年前,就变成自觉的追求。

谈《牡丹亭》

《西厢记》是一本“诗剧”《牡丹亭》是一本“剧诗”

南都:写作《西厢记》创作论的背景是怎样的?

黄天骥:我发现学界研究汤显祖和《牡丹亭》单篇的论文很多,但将《牡丹亭》整本专门研究,兼论内容、艺术、舞台表现等多方面,几乎没有人做过(专著)。所以有了这本专门论著,主要研究《牡丹亭》到底是怎么写的。一个剧本的出现总是和经济社会密切联系,跟它所处的文化地理环境相关,创作绝不是偶然的。

南都:您怎么看待《西厢记》和《牡丹亭》的差异?

黄天骥:《西厢记》和《牡丹亭》比较是很有趣的事,两个戏曲在明清时代都是齐名的。今天我们从戏曲和文学的角度看,《西厢记》不用很大修改就可以演出,结构、情节很完整,语言优美,人物性格很突出。《西厢记》作为一本戏剧是没问题的,中国的戏剧本就有诗的味道。

严格意义看,《牡丹亭》作为戏剧,主线清楚,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生死不渝的爱情故事。但整个结构,无论在今天或过去看,都比较松散。今天如果要在一个晚上演出《牡丹亭》,需要重新删减和编写,唱词对话若不修改也是不能完整演出。

从戏剧结构的角度看,《牡丹亭》不及《西厢记》。但古怪的是,在明代《牡丹亭》一出,就“几乎令《西厢记》减价”。

南都:为何《牡丹亭》一出令《西厢记》减价?它的特色与创新在哪里?

黄天骥:对。我站在更高的角度重新研究《牡丹亭》发现,如果说《西厢记》是一本“诗剧”,《牡丹亭》就是一本“剧诗”。它不仅是一部剧,也是诗。过去没有这样概括地评价过。好的诗歌是有意境的,能启发读者产生共鸣产生再创作。今人读《牡丹亭》要有这个意识,把感情扎进去理解它。

《牡丹亭》除了爱情,背后更有值得观众参与、再创作再思考的奥妙。它虽以生死不渝的爱情为主线,但绝不仅是爱情,更是人性的追求,有着非常深刻的哲学思想。这在明代中晚期,是非常强烈的一股思潮。如果不了解明代思想史,观众的情绪不代入,根本看不懂。所以说《牡丹亭》是很难改编很难演出的,演员和编剧很难把内在的思想,人性追求表达出来。

南都:去年汤显祖诞辰400周年时,各地开展了同时代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系列活动。您专攻戏曲研究,怎么评价中西方两部经典作品?

黄天骥:《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处在不同文化环境,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下,表现出的思想完全不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西方人文思想慢慢变成社会主流时的产物。莎士比亚的作品反映出明显的人性追求,表演风格非常强烈,表现出西方人的性格特点。

我常打比方,西方人就像一个玻璃杯,倒了热茶,摸在手里是烫的;而中国人是保温瓶,外面摸着不热,看着不热,但打开很烫。《牡丹亭》就是这样,绝不是“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冷冷清清”,里面是一团火。

谈戏曲研究

中大是国内戏曲研究重镇

南都:您在中大求学、工作60余载,怎么看待当前中大的戏曲研究现状与在学界的地位?

黄天骥:中大戏曲研究是国内戏曲研究的重镇。中大戏曲团队在做一些引领工作。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这个团队形成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文献考据与文学研究相结合、文献与文物研究相结合、文献梳理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学术传统,同时把古代戏剧研究和现代舞台写作评论结合起来。在戏曲史、戏曲文献、戏曲文学、戏剧形态等各个分支,都取得了一定成绩。

每个时代的戏曲都在创新,戏曲史的研究也在创新,广东人喜欢创新。比如粤剧不一定要沿用过去的腔调,创新也不意味着没有继承。过去我对岭南文化有一个界定,“不新不旧不古不今不中不西”。总之在文化上,我们要充分自信。

南都:怎样看待这两年的诗词热?您认为学生应该如何对待古典诗词?

黄天骥:我看到高中课本要求背诵72篇古文,按我们那一代的学习(方法),如果背诵应放在小学更有用。目前强调诗词学习还是很好的,但从背到真正懂,要真正成为自己的血液,吸收诗词精华,是个漫长过程。把古代文学的精华教育青年会起到良好效果。

新诗创作如果没有古典诗词的基础,是怎么也写不好的。过去的名家鲁迅、茅盾等都是古典文学基础和修养很深。古代文学能促进人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科学思维贯通,岭南的学风很明确是这样,一专多能的人很多。

原文链接:http://epaper.oeeee.com/epaper/A/html/2018-05/10/content_25978.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