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原仲巴奋战的100天,是与大自然抗争100天,与死神搏斗的100天,与贫困斗争的100天,与落后宣战的100天。”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第二批国家援藏医疗队队长、中医科医生李建军回想起自己援藏的经历激动地说。
近日,中山大学举行“时代楷模——中山大学援疆援藏事迹报告会”,7位援疆援藏事迹报告团成员分享了各自的经历。在援疆援藏期间,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发挥专业专长,实施精准帮扶,变“输血式”援助为“造血式”援助,服务于精准扶贫战略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据了解,自1997年以来,中山大学承担了对口支援西藏民族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大学、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林芝市人民医院等援疆援藏任务,先后派出长期援疆援藏干部69人、13批研究生支教团121人、多批援疆援藏柔性人才;同时,中山大学各附属医院积极开展对口帮扶西藏地区贫困县县级医院、义诊、手术等多种医疗帮扶项目,部分学院主动承担新疆高校的学科建设指导任务。
救死扶伤 让绝症病人不绝望
李建军团队服务的仲巴县位于西藏日喀则市的最西端,平均海拔超过5000米,最低气温达-43。初到仲巴时,医疗队的全部队员都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头昏、头疼、胸闷、呕吐,走一步停一停,稍微大的动作就要吸氧。
“我们不仅要和大自然抗争,更要和死神搏斗,迅速开展医疗救治工作。”李建军说。2017年7月25日下午,当医疗队还在饱受高原反应煎熬时,急诊室来了一个将要临产的18岁孕妇,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四肢剧烈抽搐,时血压170/140mmHg,诊断为妊娠子痫,随时有母子死亡的危险。
面对这种情况,医疗队立即展开抢救,保护病人口腔,防治窒息;开通静脉通道,降压、镇静、纠正酸中毒。15分钟后,患者抽搐停止了,第二天清醒后转往650公里外日喀则人民医院继续治疗,顺利产下一子,母子平安。
其实,这种救死扶伤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着,中山大学援疆援藏医疗队用大爱无疆、用无限忠诚、用精湛技术,与病魔抢时间、争速度,拯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家庭。
中组部第八批医疗援疆专家代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妇科副主任李俊东在援疆期间遇到了一位家境贫寒、身患绝症的哈萨克族老人。据介绍,该患者初被当地医生诊断为胃肠道疾病,多次辗转求医,怀疑卵巢癌,化疗三个疗程后腹内肿物未见明显缩小,多家三甲医院的专家都对病情表示回天乏术。
陷入绝望的哈族老人听说新疆来了中大的妇科援疆专家,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前来求医。“刚入院时,她的腹部肿物比足月妊娠还大。”在全面检查后,李俊东判断手术难度及风险都很大,但如要争取一线生机唯有放手一搏。在手术过程中,李俊东发现患者盆腔肿瘤粘连紧密,几乎看不到正常的脏器,只能隐约看到一侧输卵管,只能逐步分离。经过长达9小时的奋战,李俊东的妇科团队最终成功完成手术。
“支撑我们赢得胜利的,除了手术技巧、临床经验,更是 ‘让绝症病人不绝望’的信念!”在一次次挑战中,李俊东深感只有专科和学科同步发展,才能在有限的援疆时间内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为此,李俊东根据新疆地区疾病特点,带领当地团队申请并成功获批国自然基金和科技支疆两项课题。
“虽然今天报告会的标题是‘时代楷模’,但我觉得我只是所有援藏援疆医生中的一名普通代表,我所做的一切,还谈不上楷模,只是圆了一个普通医生心中的梦,一个援藏梦!”广东省“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副队长、中山一院肾内科刘庆华医生说。
扎根雪域高原 打造一流学科平台
中山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陈元,2015年赴西藏民族大学挂职西藏民族大学医学院副院长,主持基础医学院工作,分管医学部的学科建设、科研、研究生、对外交流及常规事务。抓学科、抓教学、抓科研,陈元结合西藏高原医学特色和学校特点按照科研规律和发展方向,帮助医学院组建了5个科研团队。陈元坦言,在西藏民族大学工作的前半年,几乎每天工作近12小时。
在援藏一年半的时间里,陈元曾三次进藏,走访了西藏近十所高校、医院及企业。而在实际走访中,陈元也越来越发现在学校学科建设取得突破和进展是不够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始终存在着天然劣势。”陈元表示,要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要克服现有教育结构发展不平衡、学生创新思维弱动手能力差、对外交流难等阻碍。
为此,陈元发挥作为一名援藏教师优势,为西藏民族大学医学生联系实习,沟通高校间科研合作以及与西藏甘露制药厂会谈民大与企业间的藏药研发项目,还促成了支援单位与民大对外交流处及医学部共同制定了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与西藏民大医学部的对口支援“十三五”规划及年度计划。
共同成长 支教21年从未间断
作为广东省最早参与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的高校,自1999年以来,中山大学已选派十九届228名(第十九届支教团正于藏、滇两地支教)具备保送研究生资格的本科毕业生及在读硕士生、博士生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自2005年首次进藏以来,13年间共有121名成员服务于林芝和昌都。
教学作为研究生支教团的本职工作,看似简单,却并不轻松。学生学习兴趣不强,基础知识薄弱,语言沟通存在障碍是每一届支教队员初到服务地都会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中山大学第十八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张陆祺在支教期间担任林芝市第一中学的英语老师。“尽管无数次的暗示自己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刚刚接手时,我还是有些不知所措。”张陆祺说,“但既然当初选择,无论如何我也要坚持下去。”
钻研教法,多方求教,透析学情,因材施教,中山大学支教团的成员们在不断的思考和摸索中,结合自身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真情的付出收获的不仅仅是学生成绩的提升,更是师生之间的信任。
“我们发现对于高原上的孩子们来说,经济的落后并不是最严重的,相比物质,他们更需要的是眼界和梦想。”张陆祺介绍,为了让藏区孩子有机会走出去,中大研究生支教团组织“青翼计划”,带领林芝一中几十名师生走下高原,走进广东。
在完成好既定的教学任务之余,中山大学支教团成员还克服各种困难,主动对接整合社会资源,探索“支教团+社会公益组织+X”工作模式。其中,第十八届支教团在林芝期间,对接爱心资金及物资总价值超过300万元,服务人数超过6000人次,并建立了贫困生数据库,设立“一对一”助学金,让547位贫困学生可以坐在教室里专心学习,还走进村庄开展实地调研,捐赠净水设备,让村民可以放心喝上干净的引用水。
原文链接:http://m.cyol.com/yuanchuang/2018-03/16/content_17027848.htm?from=group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