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宗颐与陈韩曦一起审阅传记初稿(原名为《震古铄今》)。 受访者供图《饶宗颐——东方文化坐标》封面。 资料图片2月27日、28日,一代国学大师、艺术大家饶宗颐先生丧礼仪式于香港举行。饶宗颐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人,其治学涵盖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简帛学、文学、词学、艺术学等众多领域。多年来追随饶宗颐先生的“饶学”研究者陈韩曦,先后编着“饶学”研究着作二十余部,由饶公授权、并亲自审定的传记《饶宗颐——东方文化坐标》便由他撰写。 这位百科全书式的学人如何“炼成”,其刻苦治学写作的80多年里有哪些趣事?《饶宗颐——东方文化坐标》一书中都有详述。日前,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陈韩曦深情追忆饶公往事。
看破生死
他走得平静安然
2月6日,陈韩曦收到饶公二女儿饶清芬发的信息:“韩曦:教授昨晚十二时许睡觉离开我们了。”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陈韩曦立即赶赴香港悼念饶公,并在灵堂的吊唁留言簿上写下“饶公风范,永垂万世”以托哀思。
就在一个多月前,陈韩曦曾到香港饶宗颐家中看望先生,中午同饶公一起于家中用午餐,陈韩曦没想到,这是与饶公的最后午餐。“饶老早已看破生死两界,心无挂碍,所以他走得平静安然。”陈韩曦说,饶公驾鹤西游,是去履行“他生愿作写经生”的诺言了。
“饶公认为世事消长十分平常,深知人之得失之道。”陈韩曦自2003年起经常伴饶公左右,跟随他到世界各地游历、参加展览或学术交流等活动,是饶宗颐晚年的忘年之交,深知饶公早已参透人生“精髓”:放下、看破,一切随缘,得大自在。
关于人生哲学,饶宗颐曾提出“安顿说”。他认为,“一个人在世上,如何正确安顿好自己,这是十分要紧的”。陈韩曦回忆,晚年的饶公生活十分规律,早上7点起床,用半小时打坐安静冥想,然后喝茶、吃地瓜或面包,午餐、晚餐有蒸鱼、肉饼等。他饮食清淡,不吃补品。午休1个多小时后写字、看书。饶公打坐的方式让陈韩曦尤为好奇,特意请教了一番。
“我是每天坐在葫芦里。”陈韩曦对饶公的这句笑谈印象深刻。饶公还引用元代诗人的一句话:“一壶天地小于瓜”,他在自己的天地里,清静达观,身心愉悦,展开大作为,终于达到苏轼所说的“天人争挽留”的境界。
学问高深
却毫无大师架子
饶宗颐曾说:“我的天地,有中国的,有印度的,还有西亚的。近东、远东,合起来一起做的,而非只是一方天地。”香港商务印书馆前总编辑、饶宗颐文化馆名誉馆长陈万雄认为:“饶宗颐堪称中国相当长时间内最后一位通人。”根据饶宗颐自己的归纳,其着述可分为:敦煌学、甲骨学、诗词、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学(含金石学)、书画等八大门类。早在1962年,他就以甲骨学着作《殷代贞卜人物通考》,获得了“汉学儒莲奖”。
很难把他归到哪一家,他曾幽默地说,“我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游子”。学者称其“业精六学、才备九能”,他则以“天地大观入吾眼,文章浩气起太初”这样气势磅礴的对联,来表现其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襟。
1979年冬天,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在中山大学召开,刚退休的饶宗颐应邀出席,这是他离开内地30年后第一次回来参加会议。在欢迎宴上,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邀请饶公回内地,1980年9月,饶公踏上行程,并用3个月时间走访了内地33座博物馆。此后,饶公与内地常有往来。2003年,吴南生委托陈韩曦,希望由他主编一本“解读饶宗颐”的书,在饶公90岁生日时作为贺礼送给他。
“饶公学术领域特别辽阔,学术成就之大,在古今中外都很少见。为饶公编书,一开始我心里也没有信心,知识面不够,也怕对饶老的理解不到位。”陈韩曦回忆,饶公的一句话给了他定心丸:“我可以无时无刻地指导你,不管是电话、传真,还是聚会清谈,有不懂的你尽管问!”陈韩曦还记得首次到香港拜访饶公时的情景。“他学问深厚,像一座高山,第一次见饶公,我们心里都很忐忑。没想到他一点‘大师’的架子也没有,待我们和蔼亲切。”在香港一家酒店喝茶的间隙,陈韩曦向饶公请教书的框架构思、需要收录哪些文章等,并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蓝色封面线装本、黑色笔递给他。拿起笔,饶公正襟危坐、写下工工整整的寥寥几行字,却放下了,又随手拿起桌上的餐巾纸描描画画。“文章千古事。饶公对书本怀着十分恭敬的态度,所以他在本上惜字如金,反而用餐巾纸写更放松。”记不清来来回回往返香港多少次,陈韩曦心中终于有了这本书的大致轮廓。南方日报记者在陈韩曦的办公桌上,看到他珍藏着近百张饶公书写过的餐巾纸、信纸等,都是两人当时讨论的见证。
随手翻出一张,上面用蓝色圆珠笔写着“中国学术第一期”“涓子琴心考”等字样,陈韩曦解释道,“这是饶老提醒我,要去《中国学术(第一辑)》里去找他发表的《涓子< 琴心>考》这篇文章。”可见饶老记忆超群。另外一张,写有“吉祥止止”几个字,当时,陈韩曦请教,书中能否用这几个字?饶公耐心点拨:“它来自《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意思是喜庆的事接连出现,具有很好的寓意。”餐桌上的谆谆教诲,让陈韩曦受用无穷。
研究“饶学”
让人受益终生
历时3年,这本“解读饶宗颐”的书终于整理完成,书中收集了饶宗颐教授的学术代表作、中外学者对饶公学术成就评价力作,并汇集饶公具有代表性的绘画和书法作品。一直到付梓印刷前的3个月,确定书名《梨俱预流果——解读饶宗颐》。“饶公晚年书画之题签,多署‘梨俱室’,《梨俱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一部诗歌集,饶公曾学习并翻译。而季羡林教授曾以‘预流果’喻,称道饶宗颐先生‘已得到预流果’”陈韩曦解释,二者合一,体现了饶公于辽阔无垠的学海之中“得大自在”,饶公认为该书名在多个备选书名里最为贴切。《梨俱预流果——解读饶宗颐》被饶公作为其90岁大寿送给宾客的回礼。
在点滴小事中,饶宗颐不断提携关怀后辈。他对《梨俱预流果——解读饶宗颐》极为认可,写下评语:“本书选集拙文极为精当,插图新颖,往往有点睛之妙,读之津津有趣,询为佳构。”该书也成为陈韩曦研究“饶学”的开端,并为其撰写饶公传记打下深厚的基础。
2009年,陈韩曦得到饶公授权,按清人仇兆鳌评注杜甫诗词的做法,评注他于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的《清晖集》诗词。
“读饶公诗作,里面许多佳句都渗透出一种对生命精神的独特感悟。”陈韩曦尤为喜欢的是这句广为流传的“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这是饶公的人生态度和追求。
“饶公的人生经历和他的学问,影响着我的人生观,‘饶学’让我受益终生。”陈韩曦感慨道。此后他埋首于“饶学”,10年内完成《饶宗颐集》《选堂清谈录》《饶宗颐学艺记》《长洲集(选堂诗词评注)》等十数本着作,对“饶学”渐渐有了深刻了解。
当获得为饶公写书立传的授权时,虽然认为这项“工程”极有难度,但陈韩曦欣然接受,立刻着手收集整理资料,“希望通过饶公传记,让大家感受到饶公洒脱自在的文人风骨,不改初心的博通治学风范,其对国家历史文化的担当,以激励我们后来人在学术道路上砥砺前行,推进国学研究的发展。”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焯芬也认为,“由陈韩曦来撰写饶教授的传记,实在不做第二人想。”面对当代百科全书式的大师,陈韩曦从饶公学术与艺术两个方面呈现:一是学术上,他参考季羡林的分类,列出12个学术领域,即经学、宗教学、佛学、文学、词学、甲骨学、敦煌学、考古学、史学、目录学、华学、修养,每一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二是艺术上,诗词书画样样精通,而且有很高的造诣。前后耗费5年心血,经饶公审定,陈韩曦完成了这本18章、共27万字的传记《饶宗颐——东方文化坐标》,于2015年10月由花城出版社正式出版。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的庆贺饶宗颐教授百岁华诞典礼上,《饶宗颐——东方文化坐标》作为贺礼送给宾客。这是陈韩曦在主编《梨俱预留果》贺饶宗颐90大寿生日的9年后,第二次撰写饶公传记,用来作为庆祝饶公百岁华诞的礼物。
李焯芬评价:“本书忠实地介绍了饶教授的治学之道、他高尚的品德情操和深湛的学养,以及他在学术及艺术领域中的硕果累累的成就。”斯人已逝,高风长存。但陈韩曦对“饶学”的研究没有止步,他透露,编撰的《梨俱室书画论稿》即将下月出版;《选堂诗词用典》《饶宗颐年谱》均已经定稿,将于5月出版。而《饶宗颐——东方文化坐标》也将再版。如今,“饶学”这一名称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原文连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8-02/27/content_77050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