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都市报】双一流大学如何建?中大华工公布方案

稿件来源:南方都市报2018-01-05第A05版 作者:贺蓓 编辑:徐津阳 发布日期:2018-01-08 阅读量:

日前,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公布一流大学建设方案,明确“三步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其中,中山大学提出,到本世纪中叶综合实力将达到国际一流前列,在主流大学排名进入世界前50。华南理工大学提出到2050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中大

建设目标:本世纪中叶进主流大学世界前50

《中山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明确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的“三步走”。具体来看,近期目标到2020年,学校综合实力进入国内一流高校前列。奠定建设“文理医工各具特色融合发展,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坚实基础。

中期目标到2030年,学校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在主流大学排名居于世界前100名左右。初步建成“文理医工各具特色融合发展,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世界一流大学”。

远期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学校综合实力达国际一流前列,在主流大学排名进世界前50。10个左右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引领学术前沿发展。学校办学水平获得国际公认,稳居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学科布局:广深珠三校区侧重不同学科

中大《方案》还对学科进行了布局,广州校区重点发展文、理、医等基础与优势学科;珠海校区主要发展深海、深空、深地等学科;深圳校区重点发展医科和新工科。

《方案》明确,按一级学科口径重点建设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等44个学科;建设教育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水利工程等10个学科;此外,将布局建设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

《方案》还指出,实施学科分类建设计划。重点建设一批优势明显的学科,争取进入国内一流前列,进而建成世界一流。持续建设一批不可或缺的基础学科,提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能力。同时,通过大科学平台建设,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研究,促进新兴和交叉学科发展,推进理工学科、医工学科的深度融合,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

科研建设:建设高端智库,布局大科学平台

《方案》指出,重点建设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大力培育国家治理研究院、南海战略研究院学校高端智库。通过高端智库建设,不断提升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

布局大科学平台方面包括,探测引力波的天琴计划、瞄准海洋科学前沿的南海研究院、实施精准医学科学研究的精准医学平台、围绕国家电子产业战略的微电子平台、依托“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的超算与大数据平台、校级公共科研平台等一批大科学平台。

此外,中大将全方位对接创新驱动战略和企业转型升级,重点打造集成芯片产业化培育平台(广芯中心)、超算应用成果转化平台、生物医药产业化培育平台、新型材料产业化培育平台、中大国际创新谷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培育平台,提高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效率。

华工

建设目标:2050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明确了学校的“双一流”建设目标,科学谋划了“双一流”建设路径,系统制定了发展改革举措。

根据《方案》,华工将分“三步走”,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具体看,到2020年,学校4-6个学科率先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学校八成以上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初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到2050年,学校将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学科布局:重点建设“4+2”六大学科群

《方案》提出,促进学科全面发力,理工文医多学科融合发展,推进“工科登峰、理科跃升、文科繁荣、医科跨越”学科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学科水平。

《方案》明确,将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基础推动一流大学建设,学校实施“4+2”重点学科建设计划,汇聚优势资源打造更多学科高峰。

以教育部认定“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农学”4个一流建设学科为基础,重点建设先进材料、轻工食品与生物技术、能源与环境、绿色建筑与智慧生态城市、生物医学工程与生命科学、人工智能与高端制造等六大学科群,引导和支持学科围绕学科前沿和重大需求凝练发展方向,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全面提升学科水平,率先将材料、化学、轻工、农学、工程学等优势学科建成世界一流学科。

科研建设:抓住广州国际校区建设契机

华工表示,将抓住部省市校四方共建的广州国际校区建设契机,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质性合作,借鉴一流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引进一流的教育资源,探索先进的国际合作模式、师资聘用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科研组织模式。

据介绍,广州国际校区将建设10个新工科学院,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与高端制造、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与工程等新工科学科与专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从事国际前沿科学研究、推动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建设成为“高水平、国际化、理工特色”的一流校区,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在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高端智库方面,华工《方案》提出,加快推动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广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珠海现代产业创新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加强工业技术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与创新体系服务。

原文链接:epaper.oeeee.com/epaper/A/html/2018-01/05/content_1497.htm#article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