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近40年来,佛山一直是广东乃至全国的制造业中心。上世纪90年代,是广货走遍天下的年代。当时的广货,一定程度上指的是以美的、格兰仕等品牌为代表的佛山制造。在过去的这些年,佛山走的是一条内源型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相结合的道路。具体而言,佛山既是针对出口市场的加工制造业中心,也是针对内销市场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内外两种制造业资源的对接正好突出了佛山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全国整体经济增幅放缓后能够保持经济竞争力的优势所在。
当然,新形势下佛山面临的挑战也是存在的。首先,佛山的中心城区“显示度”有待提高; 其次,佛山的产业发展亮点虽多,既有南海的铝型材、顺德乐从的家具,也有南海狮山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区、顺德北滘的高端家电产业小镇,但这些产业还应向集群化方向、向量身定做的个性化方向发展; 再者,三水和高明有待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最后,广佛同城、广佛肇一体化这些年不断被提起,但同时佛山应加强与珠三角其他城市如东莞、中山、深圳等的合作。
佛山如何有效应对上述挑战?现在机会来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给佛山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大湾区建设并非针对一个城市,也不完全针对珠三角地区,而是着眼于打造华南地区的世界级城市群。国家层面非常重视产业带和产业群的建设,例如要打造中国的硅谷,并非仅靠深圳一个城市就能成事,必须借助香港、广州乃至佛山等城市的共同努力,而佛山所扮演的角色就是连接珠江西岸和东岸地区的结合部、粤港澳大湾区和泛珠三角地区的缓冲区。
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意图是,充分发挥作为省会城市的广州、作为创新中心的深圳、作为国际城市的香港等三个中心城市的作用,把创新、政策、国际、人才等要素融会贯通,实现制度创新,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制度创新乃至技术创新的成功需要借助包括佛山在内的其他珠三角城市的影响力,因为再好的成果也要通过企业来验证其功效,而城市则是众多充当试验场的企业的载体,把珠三角城市连成一片,形成真正意义的产业带和创新走廊。佛山通过这条产业带和走廊,就可以把香港的现代服务业嫁接过来,消化吸收后,再把现代服务业的技术、服务模式传递到珠江西岸乃至粤西地区。如此一来,佛山就不仅仅是先进制造业中心,更是通过现代服务业人才、管理资源的引进加快加工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并超越“佛山制造”,让“佛山服务”的形象崭露头角,从而让佛山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华丽转身。
当前,佛山有些地区在创新内外资源对接方式上交出了靓丽的成绩单,比如南海狮山、顺德北滘。南海狮山是佛山创新创意产业的聚集地,有可能通过对接深圳和香港,在引进风险投资、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等创新性金融产品和服务领域密切对接深港两地,包括前海和南沙两个自贸片区,从而成为引领佛山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先行先试地区。
至于顺德北滘,完全可以依托其特色家电小镇的优势,联合邻近的中山市南头镇、东凤镇,形成家电特色小镇群,并在其中扮演主导角色。这可以让佛山实现以家电制造业立市、又超越家电制造业的目标,成为我国从加工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城市中的“佛山样本”。
由此可见,上述两个地区是佛山的两张“牌”,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佛山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
当然,佛山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和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机遇,还需做好几件事。一是在深化广佛同城的前提下把南沙自贸片区作为佛山实现制度创新的重要依托和基地,为进一步引进国际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作出铺垫; 二是进一步理顺佛山与各区的关系,通过一环创新圈等平台载体把各区纳入创新驱动发展的宏伟蓝图之中; 三是重新构建广佛肇一体化中的佛山与肇庆之间的关系,借此让三水和高明提升其作为连接珠三角与粤西地区的纽带和产业缓冲区的区位优势。
(作者为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
原文链接:http://epaper.fsonline.com.cn/fsrb/html/2017-12/22/content_2_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