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第四届中山大学自贸区高端论坛在中大广州举办。本届论坛由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主办,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中国高校自贸区研究联盟、新华网广东有限公司协办,与会嘉宾以“自由贸易港经验比较与政策创新”为题,展开了专题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裴长洪指出,中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处于新时代的历史站位就要用全球视野、全人类命运的高度来审视中国的改革开放。目前,我国设立了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一方面是要解决改革开放深化问题,进一步和国际接轨;另一方面,要为开放型世界经济探索创新发展路径。
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山大学自贸区研究院院长李善民表示,自由贸易港的建设与政策创新对于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加快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可以满足深度对外开放的新制度需求,并在一些新兴行业形成集聚效应,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自由贸易港需围绕服务深度开放的新型税制、各类新兴要素便利化聚集、促进“港产联动、港城一体化”和“离岸+”这几个重点,进一步实现集成式的制度创新。
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宋恩荣认为,自由贸易港的建设不单单是发展运输服务,亦需要发展与贸易有关的多种服务,包括中介服务、金融保险、法律及商业服务。在市中心商业区的高端服务,需要与位于港口区域的运输及物流企业协作。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余淼杰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其内涵在于协同开放,重点在于探索国际投资合作新方式,这就要求既要强调引进来,也要强调走出去;既要继续进行绿地投资,也要学会并购投资;既要做足水平投资,也得加强垂直投资,多在境外设立研发等服务中心。
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党委副书记、副行长李思敏讲到,建设自由贸易港要求以更高水平的开放来推进更高层次的金融改革。要构建更加高效、便利的跨境投融资服务体系;建立和国际接轨的高标准金融运行的规则;并提高防控金融风险的能力。
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原副主任何力说,目前全国形成1+3+7个自贸试验区的布局,在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中,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需要实现从量变到质变,实现一线放开,二线管住。
从广东自贸区建设、开放发展理念、金融创新到今年的自由贸易港建设与政策创新,中山大学自贸区高端论坛已历经四载,论坛紧随自贸区建设现状,今年更是站在新时期的历史站位上,总结了世界范围内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经验,探索制度创新的方向。
原文链接:www.gd.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7-12/17/c_11221235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