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眼蜂这种小昆虫,在今天的城市生活中并不常见,但名气却不小。它曾经被编进课本,也常是各种科普活动的主角。这种红眼睛,身长不过0.5~1厘米的小蜂,靠触角上的嗅觉器官寻找寄主,用腹部末端的产卵器向寄主体内探钻,把卵产在其中。
半个多世纪前,一位中山大学的科学家,克服重重困难,在使用赤眼蜂“以虫治虫”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他就是被称为“生物环保第一人”的蒲蛰龙。
为改变农村面貌学农学
翻开关于蒲蛰龙的资料,一个老辈科学家的形象跃然纸上。1912年农历六月十九日,蒲蛰龙出生于云南,乳名云生。父亲蒲春榆为清朝秀才,时任地方文职官员,母亲李贤,是位家庭主妇。小时候由于父亲工作调动频繁,他随父母穿梭于城市与乡村之间。饱学经史子集兼精通医术的父亲成了他的启蒙老师,整个小学阶段几乎是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度过的。1925年,13岁的蒲蛰龙随家人定居广州。同年秋,他考入执信学校读初中。当时执信校址在观音山(今越秀山) 脚。课余,他时常沿着校旁直通山上的百步梯攀登越秀山,节假日里,则喜欢携友登白云山或到市郊漫游。
广州的山林、郊野景色是很美的。但在鸟语花香、蜂飞蝶舞的悦目中,沿途不时出现的破落村庄、低矮的土房、衣衫褴褛的农民、光着屁股的儿童也深深触动了蒲蛰龙。不少研究者认为,应当就是在这一时期,蒲蛰龙逐渐形成了“学习农学知识,改变农村面貌”的志向。1928年秋,他考进中山大学附属中学读高中和预科,三年后由于成绩优秀,可以免试直升大学。此时已在广州挂牌行医的父亲动员儿子报读医科,认为当医生有一门技术,可以解决饭碗问题, 也可以自己家人有病不求人。但从小培养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一份年轻人“读书颇亦忧苍生”的使命感,驱动着蒲蛰龙报读了中山大学农学院。
农学院里设有很多专业课:农艺、水稻、农经、畜牧、蚕桑、昆虫、森林……蒲蛰龙经过一番斟酌,很快把主要方向定在了昆虫。昆虫占动物总数的80%,旧时农村因虫害造成灾难的事常有发生,这对儿时的蒲蛰龙触动很大。
蒲蛰龙在学校的学习极为刻苦。尽管学校备有校车,师生出入方便,但他星期天也甚少回家。有两个寒假,他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当时广东各地松林受松毛虫危害严重,蒲蛰龙亲自到林区找来松毛虫在学校喂养,依靠简陋的实验设备完成了论文《松毛虫形态、解剖、组织及生活史的研究》,成为广东乃至全国首篇较全面论述和防治松毛虫的重要文献。为此,毕业时他同时获得了中山大学农学院颁发的“毕业论文奖”和“优秀成绩奖”,这在当时还是少见的,在农学院更是绝无仅有。
放弃海外优居 毅然科研报国
在蒲蛰龙求学之时,中国国内估计有昆虫15万种, 但通过鉴定的只有2万种,而且93%以上是由外国人做鉴定分类的,国内搞昆虫分类的不足十人。经过农学院的学习,蒲蛰龙感到还是较为偏向实际应用,理论的研究和建构非常不足。于是他给以这方面理论研究着称的燕京大学教授、原籍广东的胡经甫先生写了一封信,希望能投入他的门下。胡先生非常高兴,当即回信表示欢迎。于是在1935年,23岁的蒲蛰龙成为了燕京大学研究院生物学部的研究生。
胡经甫先生是我国最早的昆虫学科研事业开拓者之一,着有《中国昆虫名录》《中国积翅目昆虫志》等书,都是中国昆虫分类学研究奠基性着作。据言,胡经甫先生视蒲蛰龙为己出,爱护有加。蒲蛰龙也是以刻苦的攻读来回报。
同学回忆,忙碌的学业之余,蒲蛰龙会在课室外走廊里拉起心爱的小提琴,独自陶醉在动听的乐曲中。在燕大期间,蒲蛰龙在中国昆虫学牙甲科分类方面崭露头角, 为日后的科研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尚未完成硕士答辩的蒲蛰龙不得不告别北京,回到中山大学农学院任教。1938年下半年广州沦陷,蒲蛰龙跋山涉水,迁往中大迁居地澄江。抚仙湖的旖旎风光深深地打动了他诗人般赤诚的心灵。他在这里开始了第一次用微生物细菌防治蔬菜害虫菜青虫的实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抗战结束后的1946年,蒲蛰龙赴美进入明尼苏达大学读博士。他边读书边搞专业研究,还自学了德、法、意、日等7 国外语。在他取得博士学位那一年,妻子利翠英也在同一所大学拿到了硕士头衔。明尼苏达大学,还有不少的同行和朋友,都希望他们留美工作,但他们都拒绝了。1949年11月,这对志同道合的伴侣,回到中山大学农学院任教。不久蒲蛰龙又兼任了广东省农业试验场场长。
“以虫治虫”打响了现代生物防治的第一炮
这位声名鹊起的昆虫分类学权威,没有止步于自己熟悉的领域,而是自设了新的挑战——生物防治病虫害研究。在自然界,各种生物都有自己的天敌,利用自然界这种制约关系,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叫做生物防治。蒲蛰龙从1950年,就开始进行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研究与实验。广东是甘蔗生产大省,这项研究的意义可想而知。
但实验并非一帆风顺。自然界的赤眼蜂不多,且难以操控,必须人工繁育。在蒲蛰龙的领导下,他的学生陈守坚、邓德蔼和助手刘志诚参与了试验过程。他们开始时仍沿用美、苏等国的模式试验,即用小卵麦蛾繁殖赤眼蜂,但是效果很不理想,繁殖出来的赤眼蜂体弱、雄性多、寿命短。蒲蛰龙试用17种鳞翅目昆虫卵作赤眼蜂寄主,反复试验的结果表明,以松毛虫和蓖麻蚕卵为最优良寄生。于是,大量繁殖赤眼蜂在各地蔗田释放,治虫效果不错。
学者指出,用大寄生卵繁殖赤眼蜂的试验成功在国内外都是首创。1958年,蒲蛰龙率先在广东顺德县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赤眼蜂站,并相继为各地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这种“以虫治虫”的方法先后被10 多个省份学习应用于防治多种农作物害虫,在国内打响了现代生物防治的第一炮。
1955年,蒲蛰龙引进了柑桔和农林害虫吹绵介壳虫和粉介壳虫的天敌——澳洲瓢虫和孟氏隐唇瓢虫。经培育繁殖成功后,两种瓢虫被广泛放养于柑桔、木豆、木麻黄等植物上,有效地遏制了吹绵介壳虫,首开我国引进害虫天敌的先河。1956年底,广东电白县博贺镇沿海岸线绵延20公里、宽100米的木麻黄树防风林带发生了严重的吹绵介壳虫灾,10多万株木麻黄树有2万多株受害。蒲蛰龙知道后立即派人协助省农业厅,把数百只澳洲瓢虫及其子代送到该林带放养,很快害虫就被消灭了,保住了这条全国第一条也是最长的一条海岸防风林。
研究者麦淑萍指出,蒲蛰龙“在调节人类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生命科学领域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运用生物环保最为成功的科学家。”(本文部分资料据《生物环保第一人——蒲蛰龙》《来自另一个社会的报告——记著名昆虫学家蒲蛰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