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宣佈,破獲肝癌“身份指紋”,發現肝癌精準診治新方法,患者僅需抽取幾毫升的血液即可完成檢測,並可將肝癌的漏診率降低一半以上,有望今年底臨床推廣。
擬年底臨床推廣
格林威治時間十月九日,國際學術頂尖雜誌《Nat-ure Materials》上的一篇關於肝癌早診早治的文章一經發表,即引起國內外科學界的廣泛關注。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主任、醫院院長徐瑞華領銜的中美科學家團隊,破解一項衆多科學家一直想攻克的世界性難題——通過檢測小量血液中迴圈腫瘤DNA(ctDNA)特定位點甲基化水準,對肝癌進行早期診斷及療效和預後預測的新方法。
肝癌被稱為“癌中之王”,二○一五統計資料表明,全世界每年肝癌新發和死亡病例分別為七十八點三萬和七十四點六萬,其中我國分別高達四十六點六萬和四十二點二萬,均佔五成以上。肝癌起病隱匿,患者一旦出現臨床症狀,病情往往已經處於中晚期而失去根治性治療的機會,預後極其兇險;而早期獲得診斷的患者經過有效治療,五年生存率可達五成以上。
漏診率降一半以上
徐瑞華在新聞發佈會上介紹,肝癌傳統的AFP檢測漏診率為百分之四十,新方法將意味着漏診率降至百分之十五左右,而誤診率更是降至百分之七左右。且新方法僅需抽取幾毫升的血液即可完成檢測,快速便捷,患者可避免活檢創傷和放射性輻射。
目前,肝癌ctDNA甲基化診斷試劑盒的研發已取得實質性進展,預計本月中旬將首先在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應用,十二月能實現大規模生產。這一成果的進一步轉化推廣將極大地提高肝癌早期診斷的準確率,並有利於開展更為個體化的精準治療,對於提高肝癌患者的整體療效具有重大意義。
未來,將繼續研究ctDNA甲基化標誌物在結直腸癌、胃癌、肺癌、乳腺癌等其他常見腫瘤中的應用,力求為這些腫瘤的篩查、診斷、療效監測與預後預測提供新的有效手段,造福更多腫瘤患者。
原文链接: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7-10/12/content_12142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