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之路”学术研讨会在广州珠江宾馆举行。这是“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继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展及移师广东美术馆续展后举办的研讨会,由广东省文联理论研究部、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以“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作为案例,分析广东美术百年所取得的成就及规律,重新审视近现代广东美术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思考广东美术今后的方向与道路,并借此探讨广东文艺的百年发展,既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也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许钦松(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协名誉主席):
致敬经典,创造经典
广东美术在近现代发展史里,其重要性和地位没有被充分认识到。100年来说得上的佳作浩浩荡荡,起码有几千件,优中选优,总共评出1020件进入大展。评出的21位大家,没有什么人有不同意见。展览的主题叫做“其命惟新”,这样一个主题非常恰当,高度概括广东美术一百年当中那种勇于创新,勇于革新,走在时代前面,引领中国美术走向的作用。我们在向经典致敬的同时,希望创造未来的经典,这是我们向前走的动力,而且会越来越好。
李劲堃(广州美院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彰显广东创作力量
源于扎实的基础性研究,逐渐把广东在近现代中国美术史的地位以文献和作品的方式进行固化,渐已形成系统。把这些研究成果在北京高密度地展出,通过北京这个宣传平台扩散到全国各地区,讲好广东美术故事。文化的自我研究与张扬,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这次展览将如何影响广东美术今后的工作走向,这个很关键。一个是学术伸延,另一个是持续发展。如马上要立项广东百年美术史的编撰,把这段历史固化下来,或构建一个广东美术当代馆,只有将美术成果进行整体呈现,才能彰显广东地区的研究、创作力量。
梁江(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广东美术的最大价值
这次大展的要义,在于对近代,尤其百年以来广东美术行程的重新省视、重加解读、重作评价,抽绎出“其命惟新”的主旨,便已赋予百年广东美术以新的含义。百年广东如果只谈岭南画派是片面的,原因在于,这个说法不全面,广东的西画、版画、漫画、美术教育等都很强,有些影响还超过岭南画派。更重要的是,只强调岭南画派,广东的特征便落到地域性里面去了,价值只在于与京、沪等地域的差异性。而问题的关键点在于,百年广东美术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地域差,而是时间差。由此,我们便突破了以往与别人比地域差异的思维惯性,站到了制高点上。“得风气之先,领时代之新,走变革之路”,广东美术家是站在时代前沿,引领百年中国美术转型变革的,这才是广东美术的最大贡献和历史价值所在,这才是“其命惟新”的确切诠释。
刘斯奋(著名作家、美术家):
文化宣传要有“抓手”
对广东文化的宣传要有“抓手”,即哪里是我们的出发点。这次美术展览重点在于近代美术,这是抓住广东文化的最大优势所在。因为从历史上来看,广东起飞是在近代,鸦片战争之后,由于只有一口通商,外来的东西首先从广东口岸上来,再辐射到全国去。中西文化交汇、碰撞,产生很多新的形态。形态在美术表现得很突出,首先画家去学油画,岭南派去日本学表现手法、漫画、版画,等等,从而推动全国美术变革、创新。它的价值就在这里。近代文化在广东,古代文化在中原。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很多东西在这里实验,这跟广东文化紧密相关。
黄树森(著名评论家):
资源还没有充分利用
实际上,岭南文化不是一个地域的概念,而是一个时间概念,主要还是一个观念概念。每一拨从外地来广东的人,对这个地方的文化不了解,所以每年都有争论。这一次百年美术大展出了一口气,但是还要继续,资源往往还没有充分利用。
廖曙辉(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原主席):
推陈出新是不断升华
可以用三组词概括我的想法:现实主义,百家争鸣,推陈出新。现实主义是历史担当,是一种情怀,没有纯粹只为艺术的艺术,只为美术的美术。任何美学观、美术观都有强烈的时代观、价值观烙印。艺术有强烈个性,需要大家互相交流、融合,共同来发展。学术之争最后是殊途同归,一个是在创新中守旧,一个是在守旧中创新,其实最后走的路向都是百家争鸣,发展繁荣,才会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是不断升华,不是把“陈”丢掉,不是舍“陈”,去“陈”,推陈是推出、推崇,往上推广;出新,在“陈”当中长出“新”的东西,从“陈”里面看到“新”的东西。
林岗(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山大学教授):
一个有足够丰富性的展开
文化也可以“弯道赶超”。就像大展组织者将广东美术的百年道路定位于“其命惟新”那样,广东美术这一百年是新新相续深刻裂变的一百年。历经百年的积淀足以使岭南一隅之地广东的美术成就,推向全国的前列。以美术为例,文化的中西融合可能不是指向预定目标的展开,而是新元素加入而引导的多方向探索。百年广东美术的中西融合,不是“新”和“旧”的结合,不指向预定的目标,而是一个有足够丰富性的展开。广东美术家把握住了社会变迁提供的机遇,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成绩单。
杨小彦(中山大学教授):
广东人有艺术敏感
广东人生性是敏感的,这在艺术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唐大禧创作于1977年的雕塑《张志新》,在全国范围内是率先对曾经的苦难与悲剧进行深刻反思的重要尝试。作品在手法上是象征性的,雕塑家大胆使用人体作为基本语言,既是艺术向审美的回归,更是向人性的回归。同一年,林丰俗满怀激情创作了国画《大地回春》,以审美的形式,形象地宣示了一个新的承前启后的时代的到来。老艺术家王肇民的水彩《荷花玉兰》,则以其一以贯之的艺术追求告诉人们,他已经站在了新时期这一边,新的艺术繁荣马上到来。
梁少锋(广东省文联副秘书长、广东省评协专职副主席):
增强文化自信
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所梳理和总结的百年广东美术的成功经验与发展规律,对于我们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大有裨益。广东的有识之士往往有一种大象气度和史观情结,无论是改良者康梁还是辛亥革命者孙中山,抑或共产党人周文雍陈铁军,甚或文艺方面的一些代表性人物如冼星海等,他们均自觉地将个人事业与时代洪流融汇到一起,成为领风气之先者,突出表现为一种家国情怀。广东美术家创作出一大批史诗鸿篇,在这些作品中,历史感与现实性交融,纪实手法与象征形式并用,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和文化价值。
胡斌(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
会有新的发现
在一系列研究当中,已经发现一些新的亮点或新的趋向。以往大家认为黄新波是搞黑白木刻的,最近发现他有两幅1943年时创作的彩色木刻,这两幅彩色木刻被澳洲国立画廊收藏。随着一系列研究工作的推进,在一些个案、现象上,会有很多新的发现,值得重新思考。
王嘉(美术史研究员):
促进创作与批评良性循环
这不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总结,还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开端。把整个框架搭起来之后,给我们做美术批评的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这么多年来,针对广东美术的发展开展美术批评,一直没有间断过,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很有延续,做得很好。美术批评实在是太需要扶持,有没有可能就广东美术百年大的话题做一些美术批评立项,能够让我们在一个大的屋檐下更好开展各自的专场研究,促进美术创作、美术批评、美术研究的良性循环。
原文链接:ep.ycwb.com/epaper/ycwb/html/2017-09/10/content_166580.htm#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