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日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他们改写多个癌种诊疗世界指南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2017-05-11第A08版 作者:朱晓枫 曹斯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7-05-11 阅读量:

作为一家医院,致力于做好临床与科研业务,更好地服务群众是其安身立命之本。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就是这样一家“牛院”,这里的专家频频改写国际医疗指南,这意味着他们的临床技术和科研水平,处于国际一流水平。今年4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人才是中心发展的动力

建院以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致力于防治鼻咽癌的研究,项目4次荣获国家科技奖,研究成果多次发表在《自然》及《柳叶刀》系列国际权威期刊上,曾改写了国际通用的治疗标准。马骏团队为鼻咽癌放射治疗绘制“危险地形图”,在国际上首次系统提出鼻咽癌放疗的正常器官保护图谱,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肿瘤防治中心将鼻咽癌研究的成功经验作为一种范式,向其他高发癌肿发起攻势,在诊治方面均有不俗斩获。2016年,院长徐瑞华教授团队针对早、中、晚期肠癌的科研攻关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像这样优秀的研究团队还有许多,其中不乏青年研究者的身影。“人才是中心发展的动力。”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徐瑞华说,这与中心的人才培养平台分不开,中心通过大力培养青年人才、鼓励培训、打造“三名”(名科、名医、名家)工程升级版等系列举措,打造人才高地。中心为科研人员提供完善的科研平台,还给青年科学家提供专项资金,在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和重视创新的价值观影响下,科研创新发展“不待扬鞭自奋蹄”。

把专家的方案带回家

作为肿瘤专科医院,该中心长期存在外地患者多、复诊次数多以及排队候检长等问题。为此,该中心开发了全流程闭环式管理的“中肿掌上医院App”,不仅可以挂号,还可以预约检查,获得患者的好评。

说到服务患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党委书记武少新很有心得:“医院专门给等候的家属开设了提醒服务,手术快结束时,家属手机会收到提醒短信,他们就不用一直守在门口了。更多时候,我们从细节入手,在多方面改善就医体验。”

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尽可能为群众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徐瑞华说:“对病人而言最关键的就是治疗方案。中心的医生通过诊断先给患者一个治疗方案,若患者只需要接受常规手术,可转诊到当地医院进行;疑难和复杂的手术则留在中心进行。患者手术后,再到中心进行化疗方案的制定,定期评估。这样病人既可以得到最佳的治疗方案,也能减少来回的奔波和费用。”

徐瑞华透露,中心实施了对邻近省份16家医院的帮扶,通过推行双向转诊及实实在在的技术帮扶,大大提升了地方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

徐瑞华透露,目前中心中新知识城院区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之中,医院在此设置了500张床位,努力打造国内专科布局最齐全的肿瘤医院。此外,中心将大力发展肿瘤微创治疗新技术,包括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在多个专科的应用。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7-05/11/content_7637872.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