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廣漢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
香港與珠三角之間的經濟已經從產業之間垂直分工向產業內的水平分工轉變,經濟關係也從早期比較簡單的合作進入合作與競爭並存的階段。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香港需要提升傳統優勢,打造新的競爭優勢,提升在區域發展中的地位和功能,形成合理的區域經濟分工,實現錯位發展。
金融、貿易和航空業是香港經濟的傳統優勢產業。國家提出要在「十三五」時期將香港建成人民幣離岸業務的樞紐,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大灣區的主要城市都十分重視金融發展,深圳致力於打造多層次資本市場、創業投資為特色的區域性金融中心城市,進一步強化資本市場和金融創新的優勢,建設與香港緊密融合的金融合作先行區。廣州將側重於建設以銀行、保險及財富管理為重點的區域性金融中心城市,着力提升金融市場的資源配置和輻射能力。澳門正在圍繞構建葡語國家商貿服務業平台發展特色金融。
香港金融業具有主導地位
在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業的分工和合作中,香港具有主導和核心的地位。香港的金融行業可以利用前海、南沙和橫琴自貿區建設提供的機遇進入內地,拓展發展空間,促進內地金融改革和開放;利用「深港通」,推動深港兩地資本市場融合發展,提升香港資本市場的輻射能力;通過與珠三角合作,打造人民幣國際化的境內橋頭堡,支持香港人民幣離岸業務中心樞紐建設,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貿易在香港經濟中的地位舉足輕重,香港的集裝箱和貨運業務在達到高峰後,近幾年有所下降,但是2016 年仍然保持了2011.4 萬標箱的水平。大灣區港口業務巨大,2016 年深圳、香港和廣州的集裝箱就到達6914.29 萬標箱。在大灣區的港口業發展中,香港要向航運金融和保險、船舶租賃和中介、海事仲裁等高端服務業發展。在航空業發展方面,香港應該扮演亞太和東南亞樞紐空港的角色,打造優質和便捷國際航線網絡。廣州白雲機場是國家三大航空樞紐之一,主要定位還是連接內地和國際市場。
要在國家和粵港澳區域發展中求得新的發展,香港還需要打造新的競爭優勢。中國內地的對外開放已經從「引進來」向「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從資本輸入向資本輸出轉變的新階段,這轉變為香港帶來機遇。國家商務部關於中國對外投資的數據顯示,廣東是對外投資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香港是內地對外投資最為集中的地區。
近年來,內地企業通過其在香港設立的平台公司進行國際投資和跨國併購。到2015 年為止,內地對香港投資的存量為6568.59 億美元,佔內地對外投資總額的59.8%。2015 年,中國內地對香港地區的投資流量為897.9 億美元,佔流量總額的61.6% , 同比增長26.7%。這一年,中國內地企業共實施對香港地區企業的併購126起,涉及金額44.8 億美元。中國化工橡膠有限公司52.9 億美元收購意大利倍耐力集團公司近60% 股份,上海復星國際集團25.2 億美元收購美國Ironshore 保險公司100% 股份,中石化集團13.4 億美元收購俄羅斯西布爾控股有限公司20% 股份,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10 億美元全資收購澳大利亞JohnHolland Group Pty Ltd 等項目均是在香港通過再投資完成的。
港可扮演「雙向開放」新平台
隨着內地企業大規模的對外投資,香港與國際接軌的法律制度、較低融資成本、資金的自由流動、國際商業網絡和國際化的專業服務,使其成為內地企業對外投資、融資、併購和國際經營的平台。這是香港可以打造的新優勢,也是內地許多城市不具備的體制優勢,發展潛力巨大。廣東特別是珠三角地區製造業與香港的現代服務業相結合,可以促進珠三角港資企業的轉型升級,推動珠三角「香港製造」到「一帶一路」的東南亞國家建設產能合作園區。在內地企業「走出去」過程中,香港可以扮演「超級聯繫人」和「雙向開放」的新平台。
助港服務業進入內地市場
政府在提升香港傳統優勢產業競爭力、培育新的競爭優勢和推進大灣區建設中,具有積極的作用。政府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向社會各界介紹大灣區建設的目的和意義,討論香港在大灣區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社會共識。香港政府已經制定了《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這個規劃應該與未來的大灣區規劃進行對接。
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中,一定會有不少涉及跨境的軟件基礎設施和硬件基礎設施的建設,粵港澳三地之間政府溝通和合作必不可少,更需要中央政府的協調。粵港兩地政府可以通過大灣區建設,切實解決香港服務業進入內地市場,以及香港居民在珠三角就業、生活等方面的制度性障礙,使企業和一般市民都能感受到大灣區建設帶來的好處,分享大灣區發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