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大公报】粤港澳大湾区助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

稿件来源:大公报2017-05-02第A05版 作者:陆剑宝 编辑:卢旖维 发布日期:2017-05-02 阅读量: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级战略,除了要打造“中国模式”的世界级著名湾区外,还要以区域品牌的形象捆绑以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相对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和贸易畅通”这“四通”,“民心相通”发展较为缓慢,但作用却更为重要和长远。从国家层面,到粤港澳大湾区地方层面,都应该投放更多的资源在“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的民心工程上。

以“华侨”为媒加强人文交流

在巩固现有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基础上,加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华人的沟通和联繫。围绕地方产品、智库、文化、出版、教育、法律等人文领域设立多种形式的贸易展览会、恳亲大会、同乡联谊会,引导侨资企业或华侨华人回乡开展经贸和文化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华侨华人的桥樑作用,为粤港澳企业走出去提供支持。通过华侨的推介,让“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了解我国、了解我国政策、了解岭南文化。通过打造港澳及珠三角的整体开放新形象,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以“世遗”申报为契机,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城市互动。把“粤港澳大湾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起源的核心区,整合泉州、潮州、阳江等国内重要主港,联合河内、吉隆坡、雅加达、可伦坡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重要主港,打包申请“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加强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宣传推介,提升知名度。另一方面,尝试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节点城市合作,在粤港澳地区轮流举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全方位展示“海上丝绸之路”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艺术,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大湾区媒体要讲好“中国故事”

广东媒体带头走进港澳。利用广东粤语频道的优势,争取让广东电视台、珠江电视台、东莞电视台、佛山电视台、中山电视台等媒体机构製作的粤语节目落地港澳地区,让港澳地区市民对珠三角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有全方位的深入了解,消除以往不必要的猜疑、顾虑甚至敌意。粤港澳三地可以借助CEPA和前海、南沙、横琴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优势,探索在影视、音乐、出版物製作和发行合作方面取得制度性突破。媒体宣传对粤港澳三地深度合作过程中实现“民心相通”起着重要的桥樑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宣传“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联合粤港澳三地媒体,集体製作“粤港澳海上丝绸之路”纪录片,记录粤港澳地区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歷史典故,树立粤港澳大湾区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良好形象。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华侨华人提供素材,粤港澳三地媒体联合到当地进行拍摄“海上丝绸之路的华侨华人”纪录片,颂扬我国人民在参与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所取得的丰功伟绩。

民生互助以赢得民心

粤港澳大湾区在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中,应更关注的是共用发展。医疗领域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应成为“民心相通”的重要抓手。利用港澳地区发展的医疗技术和完整的医疗服务体系,联结深圳和广州两地的三甲医院,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东南亚欠发达国家进行全面的医疗援助。通过派遣医疗人员进驻当地、医学生交流培养专案、传染病监测中心建设、中医药(南药)种植和开发基地等形式把粤港澳大湾区医疗服务传递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建立良好的“白求恩”形象。

鉴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一些东南亚国家妇女和儿童地位不高等现象,通过广东妇女联合会、香港妇女中心协会、国际儿童教育协会等NGO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欠发达国家的妇女进行知识普及和生存技能培训,提升其个人能力和社会地位。鉴于香港和澳门地区青少年协会的运作成熟,可以以港澳地区为引导,联合珠三角地区青少年协会,以夏令营、志愿者、赛事等形式加强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青少年成长的帮持。欠发达国家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获得帮助有利于其未来积极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过程中对“民心相通”的推动。

打造大湾区国际旅游圈

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旅游圈为目标,实现粤港澳三地更加便利化的“自由行”。以广州南沙、珠海、深圳游艇码头建设为契机,对接香港和澳门两地的游艇码头,把粤港澳大湾区游艇自由行做出品牌。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游艇自由行的起点,探索把旅游路线拓展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其次,尝试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著名的旅游城市合作,在广东、香港和澳门联合或轮流举办“海上丝绸之路旅游文化节”,通过旅游文化节推介“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城市的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通过旅游文化传播增加各国之间的文化认知和认同。

联合开发境外旅游产业集聚区。以港澳资企业投资开发广东旅游景区的经验为基础,进一步探索以粤港澳大湾区大型旅游企业为主体的境外旅游景区合作开发模式,实现旅游消费引进来,旅游投资走出去。以多投资主体,联合当地企业,旅游产业链式开发为指导,形成集旅游景点、旅游景点衍生品、餐饮住宿、会议、疗养、旅游品开发加工与零售的大型旅游产业集聚园区。以各国境外旅游产业集聚区为节点,以“海上丝绸之路”为纽带,形成“点─线─面”的旅游集群。这些旅游集群的开发也有利于我国人民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旅游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培养本土的海丝沿线国家语言人才。“一带一路”涉及国别的语言差异大,民相通在于语言通。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为了适应于中亚人民文化交流的需要,中央民族大学即成立了维吾尔语言文学系、哈萨克语言文学系和东干学研究所,加上俄语、中亚语系一同培养了懂俄语和中亚语言的三百多名本科毕业生。

高校需培养双语人才

对比之,广州地区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也在近几年迎合“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之需开设了越南语、缅甸语、柬埔寨语、老挝语、马来语、乌尔都语、泰语、波兰语本科专业,每年各专业招生20人。随着我国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加大,对懂当地语言的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大,粤港澳地区的高校应充当起本土双语人才的培育和输送角色。

促进海丝沿线国家大学生交流。以语言、饮食、音乐、影视、美术、建筑、图书等为深化“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知识分子之间互相了解的重要载体,增加粤港澳三地大学生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加快东南亚新兴经济体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大学网路建设,通过大学联盟、大学生联盟、交换生计划等广泛开展教学合作、研究交流、暑期学习、培训专案,推动彼此的资源共用,为培养互相了解、互相亲近的人才而加大投入。

(作者是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经济学博士后、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