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深圳商报】独家专访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彭玉平:有了契机,诗心就会被焕发出来

稿件来源:深圳商报记者2017-02-17 B05 作者:魏沛娜 编辑:彭楚裔 发布日期:2017-02-17 阅读量:

▲彭玉平在《百家讲坛》主讲《诗歌里的春天》。(受访者供图)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百家讲坛》系列节目《诗歌里的春天》的热播,一股“古典诗词热”点燃了观众的情愫。而深受好评的《诗歌里的春天》主讲嘉宾之一正是致力于古代诗文与诗文批评研究,目前侧重词学研究的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彭玉平。如何看待古典诗词的背诵与写作,以及之于当代人的精神生活意义,记者独家专访了彭玉平。

对诗词的理解比记忆更重要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最近古典诗词似乎迎来了“春天”,《中国诗词大会》《百家讲坛》“诗歌里的春天”都深受观众热捧,引发了观众对诗词的关注和热议,古典诗歌真的在当代人生活中“复苏”了吗?

彭玉平:《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主要是唤醒了很多人沉睡已久的诗心。通过《中国诗词大会》这么多人追捧的情况来看,说明诗词在当代文化之中,虽然处于边缘,但是每个人内心里其实都有诗心,只是这个快节奏的社会,让我们一味追求效率、简捷,以致于我们忽略了诗心的重要性。但这样一个节目,把人们平时隐藏得很深的诗心焕发出来了。我觉得这真应了一个结论: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人真的非常诗意。虽然快节奏的生活会消解了我们诗意的程度,但一旦机会成熟,一旦有了契机,诗心就会被焕发出来的。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从《中国诗词大会》引发的热议来看,有没有必要背诵大量诗词成为讨论的焦点,您怎么认为?

彭玉平:诗词我们可以记忆很多,但记住诗词和理解诗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首先,通过《中国诗词大会》,我们当然知道诗词记忆量的重要性。第二,我们应该知道对诗词的理解比记忆更重要,而且只有理解诗词,才能让诗词跟生活高度结合,这才是更有诗意的生活。比如“飞花令”是古代的一种酒令,唐宋时期的文人喝酒经常玩飞花令,从中可以看出诗词是唐宋时期的文人的生活内容之一,但要玩得好,必须以大量的诗词记忆为前提。像以“花”为例,甲要把花放在第一个字位置上,如“花开堪折直须折”;乙要把花放在第二个字位置上,如“春花秋月何时了”;丙要把花放在第三个字位置上,如“感时花溅泪”;丁要把花放在第四个字的位置上,如“满地黄花堆积”以此类推,等等。因此可知记忆力的重要性。

我认为生活与艺术的结合,需要一些基本的前提,比如拥有基本的记忆量和基本的理解,如果没有一定的记忆量和理解,要把文学和生活相结合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喝酒,也没有飞花令,就是纯粹的干杯,就是“令狐冲”(拎壶冲),这些跟古典诗词的境界相比还是比较远的。所以,古典诗词距离我们当代生活还是有一定的距离。而在古代,诗词是和古人生活融合在一起的。所以,如果《中国诗词大会》能够推动诗词跟生活的结合,那就非常成功。也因此,对于《中国诗词大会》影响力的检验,还需要时间。

诗词创作应是中文系必修课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古典诗词在当代还面临一个很大的困境,就是很多人不懂创作。有学者说,“在古典诗文领域内,一个好食客,未必需要同时是一个好厨师,但至少应该具备做菜的能力。不会做菜,将不利于品鉴食物。譬如,一个平素不创作的人,就很难知道四声在表达上的妙用。”您认为呢?

彭玉平:对于这个观点我部分认同。诗词创作和诗词评论属于两种不同的思维和视野。比如诗词评论需要理论眼光,就好像一个教练参加比赛不一定得冠军,但他知道怎样训练一个学生去赢得冠军,所以,我不认同“不会诗词创作不可能评论好诗词”这个观点。但我认为,如果具有诗词创作经验,对于诗词评论一定是有莫大的帮助,比如对于诗词创作的冲动、灵感的出现这些事情,如果有创作体会的话,一定理解、评论得更到位。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创作水平可能比不上作家,但由于对历史、文体有所了解,所以能从更宽广的角度看待这个作家。一个小说家可能对自己很了解,但不一定对小说的文体、源流、理论有很多了解,所以一个作家有局限,一个批评家也有局限,不能把两者说得太绝对。但我鼓励诗词评论者多进行诗词创作尝试。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传统文化复兴,古典诗词的修习是否应该重新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

彭玉平: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占据主流,文言文退居边缘,以致于现在的大学课堂没有诗词创作的必修课,而我认为,诗词创作应该是一个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必修课,如果中文系学生连合格的诗词都写不出来,我觉得是大学中文系教育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于非中文系的学生而言,可以成为选修课。如果真的要实现国学复兴、诗词复兴,那么大学中文系就是一股非常重要的力量。如果在国学复兴过程中对诗词缺乏创作能力的话,那么复兴其实也无从说起。像我们中山大学中文系目前只是把诗词创作作为选修课,这还是不够的。有人认为中文系培养的学生不一定要成为作家,但我认为中文系培养的学生能成为作家,那么这也是中文专业培养的成功标志之一。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您认为在公共平台上普及诗词文化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平衡好故事性和学术性?

彭玉平:譬如在《百家讲坛》讲诗词,趣味性和学术性的结合是必须的,因为《百家讲坛》是面向全民,而不是面向少数专家。如果有观众的古典诗词修养不够充分的话,那就需要一些故事来引发他们的兴趣,我们要尊重电视媒体的特点。

我认为一个学者对于学术文化的普及,应该怀抱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因为学术研究毕竟是阳春白雪,毕竟是在一个小众范围之内,但文化价值和文化影响跟群体是有关系的。我虽然是一个诗词研究者,但通过《百家讲坛》这个栏目,把我对诗词的一些理解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向老百姓介绍,是学者应该有的使命感。

在我讲《百家讲坛》的时候,我才发现,学术要求深当然不容易,但深入浅出更不容易,也不能小看深入浅出这个方法所带来的社会效应。故事性和学术性的结合这种讲述方向我是非常认同的。因为如果面向高校学生,深入不浅出当然可以。但如果面向公众,则深入必须浅出。

原文链接:http://szsb.sznews.com/html/2017-02/17/content_3726339.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