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广州日报】中科院院士、中山大学化学学院教授苏锵逝世:一见稀土面 情结一世缘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2017-02-18第A4版 作者:徐静 编辑:蔡珊珊 发布日期:2017-02-18 阅读量:

广州日报讯 2017年2月1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无机化学家、中山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锵,因病医治无效在广州逝世,享年86岁。

中国稀土占据着众多的世界第一,苏锵是我国稀土材料与化学科学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之一,他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稀土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苏锵与稀土结下一生的缘分,有人说,他与稀土是一体的,他总是与稀土纠缠在一起。

生于广州曾在中大求学

苏锵晚年生活在广州,这里也是他出生的地方。7岁那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寇疯狂轰炸广州,他随家人从广州逃到澳门,一路颠沛流离,最后辗转到湛江。

1948年,苏锵以优异的成绩同时被中山大学和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今华南师范大学前身)录取,他最终选择了报考中大的化学化工系。新中国成立后,苏锵先后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继续深造。1952年,苏锵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学院化学工程系。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他参加了从独居石提取钍和混合稀土的研究和建厂,解决我国合成石油所用催化剂的需要。1952年9月,刚到研究所的苏锵就遇到所里正在研究用煤合成石油的课题,其中关键技术之一就是找到合适的催化剂。在当时,要从独居石中提取出钍元素,并满足合成石油催化剂所用,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苏锵在导师的带领下,与课题组一起攻坚克难,提取出的钍浓度极高。从此,苏锵与稀土结缘。“我与稀土始于一场偶遇,但因为稀土的神秘,让我不知不觉沉迷其中。”

将提纯技术大幅提高

此后,苏锵又组织和参加从独居石和包头矿中提取分离稀土的中间工厂的建立,开展稀土多个领域研究,分离单一纯稀土,稀土配位化学、萃取化学溶液等研究,都取得重大成果。

20世纪70年代,他组织和参加稀土激光和发光材料的研制和推广,合成一系列稀土化合物,开展了稀土固体化学和光谱性质的研究。苏锵和研究团队利用我国丰富而廉价的稀土原料制成照明的发光材料和长余辉夜光材料,使我国稀土的分离和提纯技术达世界先进水平。

1996年,苏锵的科研小组用从稀土中提取的长余辉发光材料进行研究。通过苏锵和研究小组成员的努力,先后成功研制出能发出绿光、蓝光、紫光、红光的长余辉材料,发光时间更长,发光亮度和耐光性更强,黑暗中肉眼可见达数十小时以上。苏锵的研究使我国稀土的分离和提纯技术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投身广东稀土科研发展

1999年,已年近七十的苏锵选择回到中山大学任教。

为了充分了解广东稀土分布特点,70多岁的他不辞辛劳,多次跋山涉水到南岭山脉周围的市县,实地考察稀土储备使用情况。

当时,正是国外白光LED研制成功不久,苏锵在中山大学内开展了稀土白光LED的研究,并结合PDP彩电所需的真空紫外荧光粉和场发射FED彩电的荧光粉,合成了大量的可以发射不同颜色的稀土发光材料,研究其光谱和发光性能。做到了发光颜色与色坐标可调,色域可调,色温可调和显色指数可调。

原文链接gzdaily.dayoo.com/html/2017-02/18/content_6_2.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