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广州日报】中大校长:广州不仅空气好还有文化四件宝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2017-01-17第A4版 作者:罗桦琳 杨耀烨 编辑:蔡珊珊 发布日期:2017-01-17 阅读量:

大学与城市高校校长系列访谈

开篇语:

城市因大学而兴,大学因城市而盛。自古以来,大学与城市之间,就有着天然的共生性。城市为大学提供完备的公共服务与丰富的物质支撑,大学源源不断地为城市提供知识、人才,并赋予城市独特的个性。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与城市如何在全球竞争中良性互动、共谋发展?本报从今日起,将推出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社科联策划的“大学与城市——广州地区高校校长访谈”系列,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校长,将谈他们心目中的“世界城市”与“一流大学”的标准,并为广州的发展提出富有创见的思考。

“中山大学具有人文社科和理医工多学科的厚实基础,岭南文化的滋养成就了今天的中大。”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如是说。他认为,广州吸引人才的最大优势,恰恰来自于岭南文化:创新、务实、包容、有领袖风范。

罗俊在接受广州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学的发展与社会、国家的发展是同步的。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大学必将以相同的步伐,迈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作为一名校长,他认为自己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谋篇布局。罗俊表示,中大“三校区五校园”的办学格局,符合区域协同发展的大潮流。

谈大学与城市关系:输出人才是大学首要贡献

记者:在您看来,大学是如何支撑城市的发展的?

罗俊:大学与城市是一体的,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相互支撑。对此,我深有感触。我想,一个城市重视大学,是因为这个城市站得高,看得远,否则的话,难以对大学有这样的支持和理解。大学有产出,它最大的产出是人才输出。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的接班人,是大学最根本的职责,也是大学的中心工作和办学方向。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一大批高水平的教师,他们可以做高水平的学术研究,能将高水平的技术输出到社会,输出到市场,这就是“研究型”的大学。研究型的大学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会伴随研究成果的输出。研究型大学与普通大学最大的区别在于,普通大学以传授知识为主,而研究型大学除了通常意义的知识传授外,还要注重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人才。

总的来说,大学对于城市的贡献,人才输出是首位,其次是技术输出、技术转移,最后还有科研平台的输出。

中山大学的文化是很有特质的,处处彰显出岭南文化的特质。广州有2000多年的建城历史,中山大学虽然只有近百年历史,但它浸润在岭南文化中。文化的滋养成就了今天的中大。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大的发展也得益于这个地方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谈广州人才聚集优势:岭南文化四种特质吸引人才

记者:您认为,广州目前对人才和资源富集的优势在哪里?

罗俊:(笑)广州的优势不仅仅在于空气好。我认为广州最大的优势是文化,也就是通常讲的岭南文化。

我来了中大后,很认真地去领悟、理解岭南文化是什么。岭南文化首先就是英雄文化、领袖文化,因为广州人做什么都要做到最大、最好,做到极致。第二,岭南文化是创新文化,广州人敢为天下先,敢吃第一只螃蟹。第三是务实文化。到广州来,只要有本事,就能扎根;如果没有本事,大家也客客气气,但也很难留下来。广州能吸引人才,能让优秀的人才在这里扎根,得益于这里务实的文化。第四是包容文化。你到这里来,什么新的想法都会被接纳,这也是岭南文化最重要的一点。我认为广州最大的优势,就是来源于这种文化。

谈中大培养人才: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

记者:罗校长曾提出,中大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中大如何进行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教育?

罗俊:孙中山先生建校的时候就说,培养人才首先要立德;现在我们的党和国家要求,培养人才要又红又专,所以我们提出了“德才兼备”的目标。领袖气质,说的是一种担当、一种气概。这么多年来,中大既培养了一大批党的干部,也培养了许多在不同领域做出贡献的杰出人才。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希望为国、为家、为社会付出的精神,这种担当精神就是领袖气质。家国情怀,是希望我们的学生能站得更高,从一个更大的格局上去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

以上三点,是中大培养人的内核,是国家对大学培养人才的要求,也是作为校长,我内心看重的精神。

原文链接gzdaily.dayoo.com/html/2017-01/17/content_6_2.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