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29日,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山大学等国内顶尖院校的数十位学者将共聚西樵山,探讨“康有为与儒学的现代转型”。这是继2014年6月举办“理学与岭南社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首届康园论坛后,西樵山举办的第二届康园论坛。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汇集中国在相关研究领域最有造诣的学者论道西樵山。”论坛主办单位之一——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院长温春来表示。
事实上,中山大学与南海区共建的岭南文化研究院不仅承担起了挖掘和传播西樵山“理学名山”的使命,定期举办的讲坛也将西樵山三湖书院变成了国学传播之地。五年前的创新性“联姻”,在推动西樵山重振文化名山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汇聚顶尖学者 挖掘康有为思想的现代价值
时隔两年后,西樵山三湖书院又迎来了“康园论坛”。这一次,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同济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顶尖院校的学者在“戊戌摇篮”论道“康有为与儒学的现代转型”。“让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为西樵山树立起文化名山的形象”,温春来表示。
2014年6月6日,西樵山白云洞,因孕育了康有为新学思想而被誉为“戊戌摇篮”的三湖书院原址重建,在沉寂百年后重新开放。20天后,“理学与岭南社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首届康园论坛举办,80多位来自海内外的理学研究名家和学者在西樵山论道理学。时隔两年,再次迎来康园论坛的三湖书院有望重现当年碰撞思想、学问研讨之盛况。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院长甘阳曾表示,从中国思想史上,两三千年以来恐怕没有一本书像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一样,具有如此大的颠覆力。“不夸张地说,《孔子改制考》基本上象征性地颠覆和终结了中国思想文化学术的传统。”曾接受理学思想的教育,也经历过西学的冲击,康有为的新学思想中既有传承、也有颠覆;但笔者采访过的多位学者均表示,康有为对近代中国危机的诸多思考,是一种启蒙思想,既体现了其敢于革新的精神,与此同时,这些思想中也有很多现代价值可供挖掘。
“康有为当时讨论了很多制度的设计问题,曾经被认为是可笑的”,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重庆说,随着儒学的现代转型,很多学者开始从制度的层面挖掘儒学新的资源,而从康有为的新思想中有很多值得探讨的意义,这也是本次论坛以‘康有为与现代儒学的转型’作为主题的原因。在今日举行的论坛上,学者们将围绕康有为与儒家经学体系的嬗变、儒家现代宗教的构想、近代岭南思想变迁等分议题展开探讨。
“康园论坛是中山大学与西樵山共建的岭南文化研究院打造的品牌”,温春来说,要夯实岭南文化的基础,就要找有影响力的高校及研究机构,每年来西樵山论道,让它成为一个学术的地标,如此形成学界的基础和地位。
弘扬传统文化 理学名山与顶尖高校相互促进
高等学府与地方政府共建研究院在文科领域并不多见,对于推动地方文化、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些传统文化大省也有类似的举措,如山东省人民政府与山东大学合作共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河南大学与开封市政府共建河南大学宋文化研究院等。
近日公布的《西樵山优化升级三年行动计划》中,位列第一的计划就是挖掘西樵山“理学名山”的文化内涵,重新焕发西樵山的学术和文化影响力。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副研究员邢益海表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依靠高等院校中的学者。事实上,通过中山大学五年多的梳理、研讨和交流,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更加了解西樵山作为理学名山的地位。
温春来介绍,岭南文化研究院重点打造的会议品牌除康园论坛外,还有岭南历史文化研究年会,将邀请来自广东、广西、香港等地的高校学者来此讨论岭南文化,2015年的年会协办单位,还包括香港中文大学、暨南大学等十多个具有代表性的高校。此外,研究院主编的《西樵山历史文化文献丛书》目前已出了几百册,还在不断地加印中,西樵镇浩瀚的文化资源可见一斑。
对于研究院来说,西樵山更是一块文化宝地。自建立以来,每年都会有中山大学的研究生定期来参加教学活动,不仅研究西樵山历史文献,还会通过调查实地走访。温春来介绍,学生的研究成果已有部分集结出版,而在西樵山接受过“滋养”的学生,也有一部分走上了大学讲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与五百年前西樵山文化鼎盛时期的书院文化遥相呼应。
“未来,研究院一方面将扩大合作区域,举办更多高端论坛;另一方面将完善‘三湖书院讲坛’等活动,让更多人能参与进来。”温春来说。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6-11/28/content_76007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