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0月16日,由中山大学牵头成功申报的国家“十三五”重点专项“适应于E级计算的可计算物理建模与新型计算方法”项目在广州启动,中山大学等4所广东高校参与打通超级计算机和应用需求之间的难关,改善我国超级计算机领域软件研发落后于硬件建设的现状。
“E级超算”项目已经被写入国家“十三五”高性能计算专项课题中,有望在2020年左右实现。未来的E级计算机运算速度将达每秒百亿亿次。为探索适合于E级计算机的建模和算法,中山大学牵头,北京大学、中科院软件所、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浙江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广州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参加,成功申报了国家“十三五”重点专项“适应于E级计算的可计算物理建模与新型计算方法”。中山大学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的许跃生教授为项目负责人。项目包含五个课题,许跃生兼任一个课题负责人,其他四位课题负责人为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的蔡小川教授、北京大学的汤华中教授、南方科技大学的汤涛教授和广州大学的李志山教授。该项目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性能计算重点专项,也是获批的重点专项中唯一探索适合于E级计算机的数学建模和算法方法的项目。项目科研经费近1000万元。
该项目旨在探索适合于E级计算机的数学建模和计算方法,将根据E级机的特点,针对超高精度医学影像、核能利用、血栓形成机理和超高建筑抗震分析四个涉及到国计民生重要领域的应用问题,探索适应于E级计算的可计算建模及可扩展算法,为高性能计算的应用提供示范。李志山举例说,像小蛮腰、东塔西塔这样的地标式遇到强风、地震会有哪些破坏,如何加以规避?随着项目推进,将突破传统抗震分析方法无法全面反映建筑动力失效形式的瓶颈,借助E级计算、精细力学模型和随机方法研究建筑的失效模式识别,这些难题都可以通过超级计算机轻松解决。
原文链接:http://epaper.gdkjb.com/html/2016-10/21/content_12_1.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