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新快报】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教授:常去书店闻一闻书香 学会合理分配“网络时间”

稿件来源:新快报2016-10-09第A05版 作者:牟晓翼 王娟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6-10-09 阅读量:

■名家简介

张志安

浙江湖州安吉人,1977年4月出生。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有中山大学全媒体研究院副院长、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等多个学术及社会兼职。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生产、新闻从业者、新媒体与社会等。发表数十项著作类、论文类成果,获奖无数。作为70后的年轻学者,他在新闻学界和业界都拥有很高知名度,被称为国内最年轻的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张志安今年的“十一”假期,是从飞机晚点7小时的“郁闷”中匆匆从北京赶回广州开始的,随后是忙着批改博士生的论文、研究生的文章以及修改自己正要发表的两篇论文……“实在忙得来不及看书。”不过,无论是“在路上”,还是在办公室,张志安的手边,总会带着书。他无奈地表示,因为太忙,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和出差的路上,才有时间看会儿书,也只有这个时间,才是他最轻松和享受的时光。

出差比较多 典型阅读时机“在路上”

新快报:您平时读书的频率是怎样的?您最近正在读什么书?

张志安:我过去一月大概会看3-4本书,现在因为又要做行政工作又要做研究,每月精读2本左右就不错了。

最近正在读3本书,一本是香港中文大学李少南教授《香港传媒新世纪(第二版)》,因研究需对香港媒体要有更深的了解。第二本书是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徐桂权博士的《从群众到公众:中国受众研究的话语变迁》。第三本是曾繁旭副教授和戴佳合作的《风险传播》,这是当下是社会各个方面都关心的焦点问题,也是中大公共传播想要大力发展的领域。

新快报:您喜欢在怎样的环境下阅读?

张志安:一是夜深人静,一天的事情处理完后,回到家里的书房,能静静看2个小时的书,大都是晚上10点以后,有时候会从12点看到到凌晨1-2点;二是因为我出差多,“在路上”成为了典型的阅读场景,我随身都会携带一本书在行李箱,在飞机上或赶路的途中也是我看书的高效环境。这两个安静又不容易被打扰的时间段,都能安心看书。不过,选择这两个环境,完全出于太忙的无奈。

放下手机去书店 体验别样愉悦感

新快报:您觉得时下年轻人的阅读习惯是怎样的?会产生怎样的后果?您有怎样的建议?

张志安:就我个人观察来看,看到更多人手上拿着的都是手机和Pad,很少有人拿书。当然,大家身处电子阅读时代,通过微信微博等去看碎片化、视觉化、娱乐化的文本无可厚非。但这很少能让大家沉下心来去认真阅读书,这可能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知道多理解得很少,接收多消化得少,储存多但有洞察得少。

我建议大家有时候要把手机和Pad放下,去书店闻一闻书香,在书店里呆几个小时,静静地看书,专注地把一本书读完,你会发现整体信息的获取、理解和把握,知识的学习的愉悦感,不是碎片化的网络文本可以替代的。

新快报:如今,网络阅读已成为大部人的阅读方式,可网络却充斥着大量的似是而非的内容,针对这种情况,到底该如何选择?

张志安:最关键是要学会分配自己的注意力。这可在我推荐的《网络素养》找答案,如何在良莠不齐的网络世界里,分辨和筛选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当你看到过度娱乐过度碎片的信息,要有抵抗力,有意识地自我调整和修正,在不断反思中调整,让时间分配更合理,这主要靠自我心智的调整和自我习惯的矫正完成,提高网络素养非常重要。

新闻业变革 促使新闻人读书更多元化

新快报:除了阅读习惯,您阅读的书籍类型等是否也在发生变化?

张志安:对,也发生一些变化,以前我关注行业本身会多一点,如新闻业的、深度报道等这些与我的研究和教学有关系的内容。现在视野打开,更多有意识地去看看政治学、心理学等跨学科的书,对同一个问题提供不同视角的阅读,这对我们做新媒体的传播研究更有帮助。

新快报:新闻业和新闻教育的变革,导致哪些变化?

张志安:今天新闻业和新闻教育最大的变化,就是从新闻传播到公共传播,不再是专业的媒体垄断话语权,而是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种机构媒体、上千万个自媒体众声喧哗,观点和信息赛跑的新的新闻传播的业态。因此,新闻教育也不再是为专业媒体培养记者,而是培养传播各行各业公共事业的传播者。

新快报:您是如何选书?对于大众选书,有何好的建议?

张志安:对于做研究的人来说,理论上需广泛阅读,但因学术压力大,我大多在读本学科的书。我选书的方法是:同行的推荐;追随高水平学者的新的著作;与新闻传播学相关的学术类新书。

我认为书的应用率和口碑最关键,在新闻传播的社群里,大家推荐和公认的好书就是依据;对大众来说,兴趣是第一。一方面看口碑,尤其是豆瓣类这些阅读平台上,看完书的人对书有相对认真的思考和书评,更有指导意义。

新快报:有没有什么书让你至今难忘?

张志安:几年前在香港中文大学访学的傍晚,我一口气看完了赵越胜《燃灯者》,书中写了30年前那个大变迁时代中,几个不同人的命运,其中无论是知名的人还是小人物,他们内心对生命的体验和追寻,对自己的热爱进行的不懈的追寻与坚守,对自由的向往等,带给我很多的感动。这本书我过去几年中,每每读完了都放不下,读的时候总是热泪盈眶。

■张志安推荐书目

《公共舆论》

作者:【美】李普曼

简介:什么才是舆论?舆论是如何形成的?是否等同于真实民意?舆论的形成会受到哪些复杂因素的影响?探讨这些问题,都可以从李普曼的这本名作作为切入点。

推荐理由:当下,舆论、舆情、民意都是大热词汇,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也提到新闻宣传工作要向新闻舆论工作转变,而且舆情监测、研判、分析和服务产业也成为一个巨大产业。

《互联网的误读》

作者:【英】詹姆斯·柯兰等

简介:一本反思互联网与社会变迁、变革和发展的著作,读完此书,可以为你重新理解“微博改变中国”提供分析框架和诸多启示。

推荐理由:今年前,有句话很流行,叫“微博改变中国”,当时正值微博最鼎盛的时期,人们在微博上看到了众声喧哗的公共表达、汹涌澎湃的网络民意、接连不断的新媒体事件、日益蓬勃的公益动员……现在重新再看,微博是否改变了中国、从哪些方面有所改变、哪些方面又没有改变?

《网络素养:数字公民、集体智慧和联网的力量》(电子工业出版社)

作者:【美】霍华德·莱茵戈德

简介:这本书聚焦了五种网络素养,包括:如何分配你的网络注意力、怎样识别网络垃圾信息、如何利用网络记性积极的社会参与、如何借助网络来形成有效协作、怎样提升自己的网络智慧等。

推荐理由:我主持了中山大学第一门慕课,也是爱课程网站上的中国大学慕课《新媒体素养》,对网络素养的话题比较关注,也觉得这个问题关系到每一个中国网民。全书通俗易懂,十分好读,适合教育者、商业人士和青年网民们一看。

原文链接:http://ep.ycwb.com/epaper/xkb/html/2016-10/09/content_158142.htm#article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