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日报】23岁女子成功接受心脏移植,捐献者为患脑瘤去世的17岁男孩——妙龄之季获“心”生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2016-09-13第A11版 作者:曹斯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6-09-13 阅读量:

23岁的小丹(化名)患有扩张性心肌病,两周前,她一度发生心跳骤停。医生说,只有换心她才能活下去。南方日报记者12日了解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专家成功给小丹做了心脏移植,这也是该院专家完成的首例心脏移植手术。

死神逼近 移植成了唯一希望

小丹曾跑过很多家医院,医生看到她的情况都摇摇头。两周前,她一度发生心跳骤停,幸亏及时抢救,让她心脏恢复了跳动。然而,由于心脏功能进一步恶化,血液循环难以维持,她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

前不久,小丹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治疗。由于情况非常严重,专家组讨论后决定给予她体外膜肺氧合(ECMO)进行血液循环支持,维持生命。然而,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维持生命只能赢得几天的时间,如果不及时进行心脏移植手术,几天后小丹的生命将无法延续。

像所有同龄人一样,年轻的小丹怀揣着对生活的梦想和对未来的憧憬。然而,死神正残酷地逼近她,移植成了她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命运眷顾 17岁绝症男孩供心

但是,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供体谈何容易?时间一天天流逝,离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的时间极限越来越近。

就在此刻,命运之神眷顾了小丹。她终于等到了成功配型的心脏供体,来自一位被死神夺去生命的17岁患脑瘤男孩。

9月1日,在医院院长、乳腺肿瘤医学部宋尔卫教授,党委书记王景峰教授的关心和支持下,医院成立了以副院长刘超教授为首,由中山市人民医院心脏移植团队,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脏外科、心内科、手术室、麻醉科、输血科、检验科、医务科等专家组成的强大团队。

当天晚上7时许,手术室各项准备工作就绪,麻醉师、护士长和器械护士到位。

7时30分,小丹被送入手术室,该院院本部麻醉科主任曹铭辉教授负责小丹的麻醉,确保麻醉过程平稳顺利。

8时45分,随着供心准时送达。该院心脏外科逸仙医学临床教授、中山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郑俊猛教授和该院心脏外科主任杨艳旗教授率领中山市人民医院心脏移植团队,以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医护人员组成的综合团队,立即开始了惊心动魄的“换心”抢救行动。

重获新生 移植手术圆满成功

“滴答滴答”……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大家有条不紊地、紧张有序地默契配合着。

随着缝完最后一针,主动脉阻断钳开放,被植入的心脏重新获得了血液供应,所有人的眼睛都注视着心脏。

一下、两下、三下……这颗心脏在“沉寂”了197分钟后,在一个陌生的胸腔内重新开始跳动。

虽然已是半夜,但大家没有丝毫倦意,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黎明时分,新的心脏在小丹的胸腔内褪去了“羞涩”和“陌生”,欢快地跳跃起来,这标志着心脏移植手术获得了圆满成功。

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小丹目前各项生命指标稳定,正在顺利康复中。由于小丹来自农村,长期患病,家庭经济负担沉重,该院全体职工自愿为小丹筹募了20多万元治疗费用。

小丹获得了新生,捐献心脏的男孩也以另一种形式延续着他的生命。据杨艳旗介绍,男孩父母将捐献时间特意定在了曾经他生命诞生的那个时刻——19时55分。父母带着无限的眷恋和永恒的爱,无私奉献,让小丹获得“心”生。

“医院迎来了重大历史突破,首例心脏移植获得了圆满成功,这标志着医院器官移植水平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宋尔卫说。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6-09/13/content_7582068.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