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新快报】一个儿科护士的坚守

稿件来源:新快报2016-09-04第A11版 作者:郭晓燕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6-09-05 阅读量:

金眼科银外科,又脏又累妇产科,吵吵闹闹小儿科……莫英蕾、刘国成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去干妇产科、儿科,而且一干就是多年。如今,他们已是身经百战,救人无数。但产科和儿科的困境,在“全面二孩”政策放开的大背景下,却更加凸显开来。

莫英蕾在一个特别的科室待了二十多年。这个科室原本已经承受高压,在放开二孩的大背景下,可以想见的是,未来负担更重。

莫英蕾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儿科护士,广东省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士,凭着一手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绝活儿,拯救了全国各地数百个置管高度疑难病例和相关并发症。不论是全身外周静脉破坏异常严重的患儿,还是全身皮肤密布浸润性结节、浮肿明显的成年病患,在莫英蕾的帮助下,都能获得抢救和治疗。

“过程很痛苦,但至少是有希望的”

从毕业至今二十多年间,莫英蕾在儿科重症病房、新生儿科都工作过。

日复一日面对着躺在病床上戴着口罩的小病号们,莫英蕾尽管看着揪心,却也觉得现在医疗环境比以往更好:“现在血液肿瘤等儿童重大疾病,虽然整个治疗过程很痛苦,但至少是有希望的。”

白血病并不是必死无疑的绝症,其实儿童白血病比成人白血病更容易治疗,每次有初诊的病人收进院,莫英蕾都会及时用合适的方式安慰和开导家属,并与患儿亲切交流和沟通,让家属们尽快消除恐惧和焦虑,稳定情绪照顾患儿,让患儿配合和接受治疗:“我能坚持做这么久,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很有成就感。这个病是可以治好的。”

“超过85%甚至90%的儿童急淋患者是不需要进行骨髓移植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血液肿瘤专科主任罗学群解释说,现在舆论关注白血病时,往往误把成人适合的骨髓移植当作患儿的唯一救命稻草,有些家长觉得没有筹够移植的钱,就不敢带孩子来治病,导致延误救治。

实际上,和成人患者相比,儿童再生能力旺盛,化疗后容易恢复,因此可以“下猛药”,自然疗效好——白血病患儿规范化疗的临床治愈率可达到八成。

“心理治疗大师”温情圈粉

在儿童血液病房,莫英蕾是孩子们和家长信任的“心理治疗大师”,几乎她接手的每一个孩子和家长,都成了她的粉丝。

莫英蕾清楚记得自己护理过的一个12岁的东莞小女孩,而现在她的孩子已经4岁了。女孩刚被送到医院的时候经常低烧,容易出血,有时刷牙都能把牙刷染红。

莫英蕾的一个任务就是要给这个女孩放置一条中心静脉管道,从外周肘关节处静脉一直插入离心脏较近的位置,这个环节至关重要。但由于女孩血管条件很差肉眼无法看到,十几年前也没有插管B超机等先进仪器辅助,全凭技术经验,所以任务异常艰巨。

莫英蕾回忆道,女孩当时像受了惊的兔子:“她很抑郁,一直是哭。打针、抽骨髓都很害怕。”莫英蕾就握住女孩的手,不停地安慰和鼓励她,让她知道不是自己一个人在战斗,最终成功插入中心静脉导管,安全地完成整个化疗疗程。

很多个日子里,因为头发掉得厉害,女孩都不敢照镜子,莫英蕾就给她买了漂亮的帽子。莫英蕾给她看孩子们刚入院和康复后回来探望医护人员的照片,并和同事们带着病室孩子们做游戏,活跃病房气氛,女孩终于逐渐活泼起来了,并带动整个病室患儿快乐地接受治疗。看到女孩能从抑郁中走出,并坚强快乐地接受治疗,莫英蕾深感欣慰,对儿科护理工作更多了一份坚守的信念。

原文链接:http://ep.ycwb.com/epaper/xkb/html/2016-09/04/content_133420.htm#article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