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嘉宾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 规划学院副院长周春山
完整城市化概念,包含四个方面
什么叫城市化?人口到城市里面来,就是城市化,这是一个最普通的概念。城市化除了人口的集中和转化之外,还有其他的过程、含义?对于这个问题,不同学科看重的重点是不一样的。人类学学者研究城市化,主要看重生活方式的转变,就是乡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的生活方式;经济学主要是研究经济活动的,城市化主要看重的是生产要素的流动,什么叫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的流动;地理学看重的是地域空间的变化。从地理学上而言,城市化概念,第一是人口结构的转化,从农村人口改为城市人口。第二是经济结构的转化,农业活动变为非农活动。第三是地域空间的转化,高楼大厦的崛起。第四就是生活方式的转变。这个就是完整的城市化概念。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把城市化过程分为城市化I和城市化II。什么叫城市化I?城市化I主要强调的,是人口和非农活动在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城市化I,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和方式的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是物化了的实理性的过程。城市化II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体现了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人的状态生活方式,这个是可以感觉到的。
城市化I和城市化II可以组合成不同的方式,如果城市化I和城市化II都出现,我们叫做正统的城市化,比较协调,就是经济在发展、城市在建设,人的生活方式也改过来了,这个就是比较协调的,这个是最好的。但在现实中往往不是这样,只有城市I没有城市化II,就是太快了,我们叫做假城市化,或者叫做过度城市化。人突然有钱,一夜之间中彩票了,但是你的做事方式、生活习惯根本改不过来,这就是假城市化、过度城市化。
第三种有城市化II或者是缺少城市化I,这种过程就是说分为几种情况,一个是叫郊区城市化,或者逆城市化。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人的生活水平很高,觉得城市里面住的环境不好,就往农村走,相当于城市的文化在扩散,但是享受着农村的生活方式,所以说这个城市化I是缺少的,美国现在已经走到这个阶段了。这是美国人的习惯,这就是美国出现的郊区的城市化和逆城市化,逆城市化就是走得更远。
现阶段城市化,重点强调珠三角城市一体化
珠三角城市化发展的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传统农业阶段,就是改革开放之前,珠三角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地方。这一时期,珠三角地区的桑基鱼塘很出名,以鱼塘为基础,养鱼、田埂种桑树、桑叶养蚕、蚕粪养鱼,是一个生态的循环系统。
第二阶段,是1978年到1992年,这个阶段是乡村工业化阶段。港澳台资金流入,农村搞包产到户,进入了乡村工业化的阶段。这个时候城市化发展很快,珠三角城市化水平达到43%,比全国高了16%,珠三角地区快速崛起。在这个阶段有几个概念,“三来一补”,“前店后厂”,“广东四小虎模式”等等。在乡村工业化阶段,佛山、东莞、顺德、南海、中山开始步入中等城市行列,深圳达到小城市的规模。
第三个阶段,是城市工业化阶段。这个阶段以邓小平南巡讲话为标志,中国进入一个更大步伐的发展阶段,进入一个以城市为重点的工业化,这个时期开发区设立较多。珠三角地区城市化达到72%,城市间的距离缩短9.8公里,珠三角两个城市之间分不清你的和我的,开发重点向各个新城新区建设。这一时期,专业镇崛起。珠三角经过省科技厅认证的专业镇达到129个,占全省专业镇的39.8%。专业镇是很有竞争力的,中山的灯饰、顺德的家电,在全国的影响很大。这个时候,深圳发展得比较快,进入了大城市的行列。
2000年之后到现在,我们叫做大都市区化阶段,围绕着大城市的发展,强调大城市,因为大城市有竞争力,在创新方面特别有竞争力,创新、金融、交通很多方面都有竞争力。这一时期传统的三来一补企业受到冲击,我们要腾笼换鸟、要搞创新,原来低端的东西要转移、要改变。这个时候珠三角城市人口进一步增长,城市化水平达到84%。
这一时期城市化的重点强调珠三角城市一体化,比如说珠三角九市一体化先是广佛肇先一体化,然后深莞惠内部协商怎么合作。比如说交通,年票互认、公交互认,最后珠三角九市全部一体化,拿着深圳的公交卡可以在广州坐公交。最终达到生产要素的一体化,产业布局的一体化。到这个时期,深圳进入一个特大城市的行列,发展得越来越快。
我们再看珠三角城市化的主要特征。第一个特征是自下而上的小城镇发展模式,称为城市化发展的初始动力。什么叫上?什么叫下?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和乡镇,如果说自下而上的城市化模式,就是乡镇先发展,用的是外资、集体和个人的力量;自上而下就是国家投资,国家肯定投到大城市,这种投资模式是倒过来的。计划经济时代,我们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就是自上而下的,国家重点保上海、北京这种城市。改革开放后,广东的城市化模式就是自下而上的,这是我们的一个特点。
第二个就是,外向型经济成为珠三角城镇化高速发展的一个动力,这是一个创新。珠三角主要靠地缘的优势,这就是外向型经济,得天独厚。刚才讲的三来一补,两头在外。两头在外讲的是原材料在外,产品销售在外,生产在三角。1994年,珠三角的进出口贸易在广东省占76%,利用外资珠三角占广东省的68%,占到全国的24%,那是很厉害的。但外向型经济现在遇到一些问题,因为国外经济危机,珠三角的产品出口就受到影响。而国内用工成本逐步升高,外向型经济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必须要转型。
第三个,外来劳动力在珠三角城镇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外来劳动力成为城镇化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迁移加快了珠三角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珠三角的珠江口城市群的形成。第四个,形成珠三角独特的城市化模式。城市化模式在中国主要有三种,一个是珠三角模式,就是主要利用地缘的条件,利用国家的政策吸引外资发展。另外一个就是苏南,这是近代中国工业的发祥地,主要是以乡镇企业为主。还有一个模式就是温州,条件很差,也没有国家政策,也没有地理位置优势,但是小作坊、民间资本发展得比较好,小商品大市场。
珠三角独特的城市化里面也有一个细分,一个是东莞模式,就是乡镇以下的企业发展比较快;第二个是顺德模式,主要是以乡镇企业为突破口;第三个就是中山模式,主要是市管层面的企业做得比较好。还有就是南海模式,说的是“六轮齐转,各显神通”。这是珠三角独特的城市化模式。
城镇化的知识源导向模式正在形成
珠三角城市化的现状是怎样的?首先,珠三角地区在中国具有重要的位置。其次,珠三角的城市化水平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014年底,广东省的城市化率是68%,珠三角地区的超过84%,这个期间中国的城市化平均水平是50%左右。再次,珠三角地区与国外发达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说,珠三角地区的面积是东京都市圈的近四倍,人口不到两倍,但是GDP只是它的四分之一。
第四个特点是,经济增速减缓,经济全球化程度下降,外向型城镇化模式减弱,我们引以自豪的经济增速和外向型经济都受到影响。第五个特点是,三产的比例逐渐上升,城镇化的驱动仍以二产为主,现在第三产业的驱动作用在明显增强,还没有占到主导的地位,但是未来会变,向服务型经济转化。
第六个特点,在空间上制造业向高级化转变,区域分工明显,东西两岸差异化明显。珠江东岸深圳发展得比较快,产业高级化,珠江西岸重工业这个比较发达。第七个特点,科技驱动不断增强,城镇化的知识源导向模式正在形成。
第八个特点就是常住人口增长趋于平缓,劳动人口缓慢,人口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减弱。早期人口对城镇化推动太大了,现在就是人口对城市化推动不那么明显,现在需要的是人才。
第九个特点,是建设用地需求依然旺盛,但土地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明显下降。2013年,深圳、东莞、中山、佛山建设用地规模超过了各城市总用地的30%,30%是国际上的警戒线,现在土地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明显下降,以后怎么办?我们需要进行改造,把过去地段的村庄、工厂改成容积率比较高的。消费、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政府支出和环境对城镇化的影响比较弱。这是整体的珠三角目前的一个特点,我们面临这样的一个问题。
珠三角城市化面临五大问题
我们再看看珠三角城市化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一点,城镇化的内需动力不足。第二个问题,传统的要素推动不可持续,新型的知识推动发展相对缓慢。第三个问题,城镇化的质量不高,珠三角2012年城镇化水平是83%,2014年是84%,其中44.35%是农业转移人口所占的份额,这里面有一半以上是外来务工者。这是很大的问题,我们的城市化质量不高,这是最大的问题。
第四个问题,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发展的不完善。比如,在教育、医疗方面,深圳还有较大提升的空间。第五个问题,生态和历史文化破坏严重,今后的竞争应该是文化和生态的竞争,恰恰这方面我们保护得不够。
下一个阶段城市化怎么做?把珠三角当成一个整体来做,还有“一带一路”,融入全球化。新的城市化进程有一个总体的特征,传统的城市化依靠工业化,现在靠知识驱动,知识创新和制度创新。
首先,我们要强调城市化的知识源导向,推进城市化的动力转型,以前我们的动力是要素推动,现在要变为知识推动,强调人才的作用,强调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要建设智慧的城市。
其次,要建设宜居城乡,加快农业人口市民化,加强城镇化的质量转型和制度转型。城镇化的质量转型,我们做的就是医疗、公共服务,要挖掘文化内涵,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强教育建设,我们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再次,要扩大内需,拉动城市化发展实现“人”的城市化。我们要进一步推动人的城市化,在这方面主要是这几个方面,一个是制度创新,扩大医疗投资,扶持中小企业,对民营企业优惠政策,建设美丽乡村和幸福城镇,这是我们要做的,实际上我们政府也在做。
还有,就是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国际贸易,提升区域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化,搭建国际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平台,推进城市化的快速转型。我们要找一个新的国际上的交流方式、渠道,推动我们国际化的转型。
本文据嘉宾周春山南都公众论坛演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