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建设了一个新广州,很多人才和资源都拉到新广州来,旧城反而没有同步跟进,这是很可惜的。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应该适当对老城进行一些投入和提升……
——袁奇峰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广州市规划委员会委员袁奇峰,作为2003年版珠江新城规划检讨的负责人,参与了珠江新城的规划建设,也曾参与沙面保护,上下九骑楼、解放路更新等规划项目。对于新旧广州的城市景观如何做到各有侧重、平衡发展,他侃侃而谈。
“三塔夹江”扮靓广州
南都:经过20多年的建设,广州CBD也已经基本建成了,现在回看珠江新城,几乎把广州最好的城市景观都放在这里了,成为当之无愧的城市客厅,建设珠江新城的设想最早可以上溯到1993年美国规划师所做的规划,当时是怎么想要建设珠江新城的呢?
袁:上世纪90年代,时任广州市市长黎子流提出要向香港学习,建现代化大都市。什么是现代化大都市?要有中央商务区,要有地铁,正好这两件事凑在一起就促成了珠江新城的开发——通过卖地融资建地铁,同时也把它建成新城市中心区,这个判断现在来看也是对的。所以市政府1993年提出建设珠江新城,当时给珠江新城做规划的是美国规划师托马斯夫人,她在珠江新城里面做了一条从黄埔大道到珠江的轴线,为现在的城市新中轴线打下了基础。托马斯夫人的方案很明确地提出来要把商务区沿轴线布局、住宅区围绕珠江公园布置。结果东塔、西塔再加上当时市政府准备建设的广州塔就形成了目前“三塔夹江”的景观,现在看来是非常成功的,成为一流的城市景观。而珠江新城四大公共建筑就也形成了珠江三角洲最重要文化中心区,通过文化区的建设,公共财政的投入,把整个区域价值做起来,给了开发商信心,目前这个文化中心区可以和伦敦大本钟对面的南岸文化区媲美。
旧城有待活化复兴
南都:除了现代化的珠江新城,广州城市景观也包括珠江沿岸的一些老城区域,这些区域的城市景观你觉得该如何升级改造?
袁:广州旧城区的景观比较可惜,现在旧城经济也没发挥出潜力,像荔湾区的十三行、沙面,都沉淀在那里,那么大一笔历史文化遗产没有得到更好的开发,它们的物质形态老化、经济业态老化,基本上都是一些批发市场,像恩宁路的改造也没有再推进了。我们建设了一个新广州,很多人才和资源都拉到新广州来,旧城反而没有同步跟进,这是很可惜的。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应该适当对老城进行一些投入和提升,比如说把恩宁路做好,现在做了一个粤剧博物馆在那里,这个做得还不错,但是这种项目不具有普遍性。对待旧城的复兴,一个是从经济形态上避免继续批发市场化,这个做起来肯定很难,但是不解决的话老城区是没有出路的;另一个是要投入一些改善计划,比如围绕十三行、沙面做一些复兴的项目,带动老城的发展,提升起来,从广佛同城里找到新的经济动力,去推动复兴和活化。
三大枢纽定位更高
南都:市委全会提出广州要建三大枢纽,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广州在城市空间结构上也会向枢纽型网络城市发展,你怎么理解枢纽型网络城市的概念?
袁:这个思路其实与2000年广州战略规划是不谋而合的,当时提出广州要做三个港:北部机场的航空港、南部深水港、琶洲会展中心、大学城、生物岛要做成的信息港,只不过现在提三个枢纽比三个港的定位和级别要更高一点。
把三个枢纽拆开来分析,南沙目前搞国际航运肯定是对的,当年广州一直提出要开发南沙,这绝对是妙棋,南沙在之前重工业产业动力缺失之后,现在获得新的自贸区作为产业动力,可以在知识经济时代大有作为。当年做南沙港的时候设想的是把珠江西岸700万个标箱吃进来就成功了,去年的数据南沙就已经达到了1000万个标箱,现在珠江港口里香港港、深圳港、南沙港三分天下,这个是做成了的,提高了广州的价值。现在机场也有提升空间,现在要做二期、做第三航站楼,未来还要接高铁和城轨继续做大。
从城市功能来说枢纽当然重要,但目前应该辨析清楚一个话题,这些节点是特殊功能的节点还是一般性的新城,我更觉得它们应该是一个功能性的节点、业务高地,专注就业、创业或者是服务的高地,做成某个产业的单打冠军,服务于整个珠三角的,就像南沙港的建设,应该让中山、珠海的出口贸易都愿意过来从这里走,而这些节点上如果做一个一般性的城市项目意义不大。
打造珠江景观要保护江心岛
南都:市委全会还提出要打造三个十公里的珠江景观,西十公里形成中西合璧的花园式滨水长廊,中十公里形成现代化大都市魅力的岭南水岸,东十公里形成生态低碳的现代化港城,你怎么看待这一思路?
袁:围绕珠江塑造城市景观是对的,广州的发展是沿着珠江自西向东,城市因水而生,城市的原点是在白鹅潭,近代一口通商的港口,当时是19世纪的南方大港,十三行也在岸边。珠江边有19世纪到20世纪形成的历史文化建筑还有21世纪的现代化建筑,整个断面自西向东展开还是很有特色的,珠江沿线城市景观横向展开面就是历史的展开面,而城市纵向是山、城、水的关系。
广州城市景观在中心城区的脉络就是云山珠水,形成一个带状地理格局,不像其他城市是一个单中心格局,这个格局国内是不多的,代表了广州特色的城市风貌,这使得广州扩张时能够避免像其他城市摊大饼式。这个地理格局慢慢衍生出广州三条轴线,一条是沿着北京路的古城墙轴线;一条是越秀山、中山纪念堂、北京路一直到海珠广场的传统中轴线;一条是东站到体育中心到珠江新城的新中轴线,形成了山城水的格局。
珠江沿线景观的发展策略里有个思路是把沿江的十几个小岛都保护好,这个是对的,未来把它们做成不同特色的生态小岛,珠江到了东面黄埔一带的建设策略现在不太清晰,黄埔城市建设的重心应该在大沙地,产业重心在萝岗地区,所以城市功能应该还是在黄埔临港这一带。
原文链接:http://epaper.oeeee.com/epaper/A/html/2016-08/19/content_685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