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讯 记者赵燕华、通讯员李贝摄影报道:记者今晨从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获悉,中山大学(以下简称“中大”)未来将拥有自己的博物馆!近日,博物馆勘察设计项目在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完成招标,博物馆建筑面积33500平方米,总投资3.6592亿元,计划于2018年建成。馆内将包含校史馆、生物馆、人文艺术馆、地质博物馆、校友馆,全面展现中大的科研成果与名校文化底蕴。
据了解,设计方案延续了中大古色古香的格调,红砖与绿瓦相互辉映。设计同时糅合了建筑智能化的设计理念,将雨水进行综合回收后作为观赏性水池用水、绿化灌溉以及卫生间用水;光伏设备储蓄的电能可用于照明以及生活用水加热等方面,处处体现绿色环保概念。
未来,中大博物馆将充当知识的教育平台以及教学科研基地,既能在众多学科研究领域发挥作用,又作为城市旅游资源,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
原文链接:http://ep.ycwb.com/epaper/ycwb/html/2016-08/18/content_118484.htm
中大中轴线再添新地标 南校区要建地下博物馆
羊城晚报讯 记者王倩报道:中山大学广州南校区将再添重量级地标建筑!记者18日从中大获悉,一座综合性博物馆将于2018年在南校区建成,使整个校园“十字形”中轴线更加完整。同时,中大珠海校区、深圳校区未来都将配套有自己的博物馆。
据了解,这座博物馆将整合中大现有的人类学、生物学等博物馆内容,以及现有档案馆中适合博物馆收藏的物品和资料,具体位置在南校区岭南路旁沿图书馆、进士牌坊一线。
据知情人士透露,博物馆建设的地点原来是一些供教工使用的临时性平房,没有历史保护价值,已经全部拆除成为一片空地,因此“横中轴线”也因此缺失一角,建成后的博物馆将使得“横中轴线”得以修复并更加完整。
新建筑的加入如何保持南校区的整体风格不受影响?据了解,这座博物馆虽然整体规模不小,建筑面积达到33500平方米,但为了不过于高大突出,采取了主体“藏”在地下的建筑方式,地面建筑面积仅为8000平方米左右,外观设计也和南校区古建筑群的风格统一。
作为广东第一高校的博物馆,未来是否能向公众开放,分享宝贵资源?记者了解到,中大已将此功能列入计划。据知情人透露,原本该博物馆的选址希望靠近新港西路,将大门开在路边,方便公众参观。但后期因统筹规划,选址改为现在的“横中轴线”位置,“开放应该是肯定的,但具体如何操作还要等具体规则的研究。”该知情人表示。
原文链接:http://ep.ycwb.com/epaper/ycwb/html/2016-08/18/content_118506.htm#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