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日报】衣山钵影:一场文化学者的“跨界”探索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2016年8月5日A26版 作者:杨逸 编辑:刘嘉 发布日期:2016-08-05 阅读量:

日前,由中山大学、广州天作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共同设计,在韶关莞韶城内建造的“衣山钵影”公共艺术项目接近完工。该项目由中山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原负责设计。该作品为不锈钢雕塑,灵感来自于《坛经》中六祖惠能衣钵的文字原典:“衣山”立于丘陵之上,形似惠能的袈裟;“钵影”则放置水库中心,取意于他的钵头。两件作品互为呼应,与惠能的禅意相吻合。

“衣山钵影”以当代艺术语言活化古老的禅宗故事,引起了一众“艺术大咖”的关注:公共艺术应如何运用当代语言,借取中国传统和智慧,使作品更具文化品味?身为文化学者的冯原,又对这一命题给出怎样的答案?7月27日,中山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南方学院艺术设计与创意产业系在韶关举办了“言语与视觉:公共艺术创作研讨会”,就上述问题展开了研讨。

“衣山钵影”之“钵影”

探索1 公共艺术应如何盘活传统文化资源?

最近,来到韶关莞韶城园区的游客都不难发现,园中多出了一口由不锈钢铸造的“大碗”:“大碗”静静地摆放在水库中心,“碗身”的纹理倒映在潋滟的波光上,显得空灵剔透。在这口“大碗”正对的冈峦上,也冒出了一座钢片搭建而成的小山。小山顺应着自然丘陵的地貌,若隐若现。非实非虚之间,雕塑仿佛在与自然进行一场永恒的对话。

该作品由中山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原设计。他的灵感来源于禅宗六祖惠能的故事。《坛经》记载,惠能得到五祖授法之后,为躲避迫害,星夜携衣钵南归。行至南岭之时,惠能被一位陈姓和尚追上。自知性命难保,惠能便将衣钵置于石上,任由对方取去。陈姓和尚却要求惠能讲法,并闻法即悟,反过来保护惠能返回岭南。

作为岭南开化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学者,惠能开创中国禅学,对后世影响深远。而惠能与韶关之间也有深厚渊源:他曾在曹溪建寺传法,真身仍保存于韶关南华禅寺。

艺术形式上,“衣山钵影”采取中国传统山水意境与陶瓷纹理为意象表征:“衣山”采用参数化设计,呈现出致密的起伏形态,寓意惠能的袈裟在历史长河中化为山丘;“钵影”则采用哥窑瓷器中特有的裂片纹理,传达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禅意。

“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是禅宗的精神。如何将“文字”里的形象转换为当代艺术的视觉形式?这一点引起了冯原的深思。“古人的雕塑很实在,没有镂空的语言,也不讲究与景观进行结合,文气不足而匠气有余。”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认为,尽管作品取材自禅宗故事,其艺术形式却没有多少传统可以借鉴,而冯原作为文化学者的“跨界”介入,将为雕塑带来新的思考。

“当前,国内不少公共艺术作品承载了太多不必要的‘叙事’,需要‘去叙事化’。冯原的作品在这方面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樊林补充道。

探索2 新型城市空间需要怎样的公共艺术?

“衣山钵影”尽管体量庞大,但有趣的是,该作品既没有采取任何防锈措施,也没有使用灯光效果。在冯原看来,任由岁月风霜在作品中留下痕迹,才能更好地成全艺术与自然对话的意义。

上世纪60年代,以改造自然地貌闻名的“大地艺术”在美国名噪一时。新世纪以来,“大地艺术”之风也波及到了中国。但《雕塑》杂志主编宋伟光却认为,“大地艺术”或多或少剥夺了大地的自然状态,艺术家介入自然的分寸更为重要。“在自然生态植入公共雕塑,既需要历史痕迹,也不应阻断自然生态的流变。”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胡斌也表达了相似的看法。

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之余,如何使公共艺术在现代城市落地生根,是艺术家面临的首要问题。当前,公共艺术在国内各大城市发展迅猛,也渐渐成为二三线城市提升自身形象的手段。然而,这一现象却勾起《美术研究》主编、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的隐忧。

“一座城市之所以引进公共艺术,是希望借此塑造自己的个性。然而,这是不是意味着:雕塑越多越好?这一点值得反思。”殷双喜指出,以“崛起”“繁荣”等抽象概念为名进行创作的雕塑已成为过去时,人们期望艺术品能与当地的人文历史发生更多关联。“只有具备唯一性、不可复制的公共艺术品,才有流传下去的价值。”孙振华说。

“艺术公园”正成为不少城市广泛采用的模式,但在殷双喜看来,要短期内形成高密度、高质量的“艺术公园”存在一定困难:“我们不妨逆向思维:将雕塑从公园移植到城市环境中去,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艺术。”

而城市工业园区的进化,也为公共艺术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上世纪90年代后,工业园区从工业生产转向文化创意。园区的设计理念也以“生态”与“文化”先行,继而逐步完善产业功能。“衣山钵影”所在的莞韶城,就是这种新型城市空间的探索产物。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