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都市报】她用超声波探索着“大世界”

稿件来源:南方都市报2016-05-20第A16版 作者:阳广霞 谭庆驹 编辑:郝俊 发布日期:2016-05-20 阅读量:

能够发出超声波的蝙蝠算得上是“回声定位”的大师,而超声科医生则像蝙蝠一样,通过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去看清人体内部的构造。

虽然,工作是在幕后和暗室,与抽象的黑白图像打着交道,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科主任谢晓燕却用超声波,探索着她的“大世界”。

辗转手术台之间

与各种疾病缠斗

下午3点,一个会诊结束,谢晓燕换上手术服,开始超声消融手术。

谢晓燕拿着超声探头在患者刘先生的皮肤上游走,超声波演化成抽象的黑白图像,代表着刘先生的脏器,“骨头下面一个肿块,胆囊旁一个……”谢晓燕锁定屏幕中的不规则白点,快速解释图像,1个白点对应1个肿块,两分钟内,她就找齐了5个病变肿块。

刘先生去年进行了结肠癌的切除手术,哪知7个月后,肿瘤又“钻”到了肝部。消融射频针随即派上用场,针头从表皮直插到肿瘤位置。接下来的16分钟是关键。针头的电流产生60到110℃的温度,与肿瘤细胞“对抗”,细胞最终败下阵来,凝固坏死。

这时,旁边的手术台传来了啼哭声,一个4天大的婴儿因右侧胸腔积液被紧急送来。婴儿呼吸声很重,谢晓燕赶紧凑上去,“马上放一条管把胸水引出来,每天如果都要来抽一次,孩子受不了。婴儿风险高,别忘了和家长签知情同意书。”

几分钟过去,隔壁手术室又有医生通知谢晓燕参加会诊。一老人因肝癌手术引发胸水,主治医生对胸水的量值不值得插管有异议。“我认为这个量需要插管。”谢晓燕看到黑白图像后快速得出结论。

一下午,谢晓燕都在各个手术台间游走,做手术、会诊、签字,她一刻也没有停歇。

推倒重来的检查单

与其他科室敞亮的工作环境不同,谢晓燕的工作多在暗室当中完成,暗淡的环境,黑白的图像。“这些图像对我来说信息很丰富,这是腹臂,这是肺,这是血管,这白色是肿块。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来。”谢晓燕如是解析一张超声照片。

接棒腹部超声和肝胆外科专家、博士生导师吕明德教授,谢晓燕任中山一院超声医学科主任已有十几年。“她有一双比CT还厉害的眼睛。”介入超声科手术室护士长黄蓓说,谢晓燕是科室的“技术大拿”。主治医师黄光亮说,对于疑难复杂病例,一些科室医生常常只认谢晓燕的检查。

今年初,患者缪女士因患甲状腺癌做了切除手术,“左右颈部都有肿块,右边为恶性,左边为良性。”几个月后,她常规检查时发现左侧又有“突起”,另外一位超声医生在报告单上称:考虑为恶性肿瘤。不久,报告单被送到了谢晓燕手上,缪女士的医生、血管甲状腺外科首席专家王深明在超声单上备注,希望谢晓燕复查。“恶性肿瘤本在右侧,切得也很干净,怎么现在左侧有了呢?这个肿块会不会只是疤痕或线头?”这是王深明的怀疑。

谢晓燕推倒重来,“我检查发现不是疤痕或线头。虽然的确很像癌症,但又不太一样。”她试图通过查询病人过往病历、仔细询问病史来寻找“蛛丝马迹”。很快,她找到了症结点。病人甲状腺旁腺素升高,提示患者因肾病一直在服用激素类药物,致使增生出现,而这就是超声所看到的突起,与恶性肿瘤截然相反,这个突起对患者并无妨碍。由于谢晓燕的慧眼,病人避免了更多的检查和手术。

已存活24年的肝癌患者

“技术员”,是社会对超声医生的评判。上世纪90年代,中山一院超声科从最初只做超声诊断的“幕后”科室,逐渐走入“台前”进行手术治疗、会诊、多学科讨论,成立了华南地区第一个介入超声专科,开始实行超声引导消融治疗肝癌、实质性脏器肿瘤消融、胸水腹水等抽吸引流治疗。

目前,中山一院超声科一年要做1000多例消融手术,上万例普通介入手术,成为了广东唯一的国家重点专科培育项目和国家级介入超声培训中心,培养了谢晓燕等一大批活跃在临床一线的介入超声医生。

通过手术,谢晓燕也遇到了她特别难忘的一个患者。2012年,一位50岁的男性患者在一次复诊的时候,发现肝癌标志物———甲胎蛋白升高了,这意味着,肝癌复发了。这是他和谢晓燕的第三度见面。

1992年,彼时谢晓燕仍在肝胆外科工作,她接诊了这位患者。当时,患者通过做手术切除了肿瘤。直到2005年,肝癌第一次复发了。可幸的是,复发的多是一些小病灶,没有出现转移。而此时的谢晓燕,早已转至介入超声科,潜心研究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癌多年。“考虑到患者肿瘤较小,微创的消融治疗彻底治愈的机会比较大,我们给他做了超声引导下的射频消融治疗”。多个小肝癌细胞被彻底杀灭,患者安心度过了7年。

而这次,是他第二次复发,多番检查,发现了一个小于1cm的肿瘤。“当时我们所有人都非常兴奋,因为1cm以下的肝癌不容易被发现,而越小的肿瘤,治疗效果也越好”。紧接着,患者做了第二次的消融治疗。术后至今,患者未发现异样。从患肝癌至今,他已存活了24年。

谢晓燕说:“这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病人。曾几何时,在大众的意识里,得了肝癌就是绝望、等死。但通过超声技术,他的肝癌被早发现并在早期得到微创治疗,并长期存活。超声技术也能直接救人,我很高兴看到这一点。”

做一个好医生

首先是做一个好人

今年3月,一组温情的图片在中山一院散播:一名穿着病服的小女孩做完超声穿刺手术后,把头靠在医生的肩膀上休息,医生一只手搭着她,低头好像轻声说着什么,差不多半个小时,医生没有挪开过。拍下这些画面的正是谢晓燕,她在微信中称,“这是很平常的画面,但是很美,很温情。”“她一直都很温和,从未见她跟患者红过眼。”黄光亮说。

与她“技术大拿”的形象不同,谢晓燕身材纤瘦,声音细腻温柔。生活中的谢晓燕自认很感性,常爱记录生活美好的细节,对吊兰开花也会唏嘘半天。年终总结时,她也是“温情派”,总会提及同事的家人和孩子。

她认为,做医生不能光看病,人文关怀也很重要。做一个好医生首先是做一个好人。“我会把精力的90%用在工作上面,我就喜欢做一个好医生,技术水平高的医生,我会觉得很有成就感。”

谢晓燕的电脑一直存着一张照片,一位超声科医生把病人细小跟腱的超声图像放大到整个墙面,在那刻,这张黑白的图像即是他的全部。“对我们来说,一个小超声就是一个大世界。”

医生说

曾几何时,在大众的意识里,得了肝癌就是绝望、等死。但通过超声技术,他的肝癌被早发现并在早期得到微创治疗,并长期存活。超声技术也能直接救人,我很高兴看到这一点。

我会把精力的9 0%用在工作上面,我就喜欢做一个好医生,技术水平高的医生,我会觉得很有成就感。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科主任谢晓燕

原文链接:http://epaper.oeeee.com/epaper/A/html/2016-05/20/content_38986.htm#article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