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出生一万个新生儿,便有五个人睁开眼却看不清妈妈的面孔。他们的眼睛对周围事物没有反应,瞳孔中间有一层白膜,严重者眼球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有些孩子还同时患有小眼球等。如果不能在视觉发育的敏感期进行治疗,他们这辈子都会生活在黑暗中。
从医26年来,她致力于挽救这些孩子的视力,她就是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科医院副院长、白内障专家陈伟蓉教授。当焦急无助的家长们把襁褓中的孩子带到她的诊室时,他们听到的第一句话是:“我们至少要做七年的好朋友,一起为保护宝贝的眼睛努力!”这些年来,陈医生和家长们齐心协力,让 1000多个“宝贝”重见光明。
“治疗孩子要比大人费劲十倍,但看着他们从小宝宝一路健康成长,我特别开心,更有成就感。治好疾病,不仅仅是医生的事情,要医患齐心,才能事半功倍。”——陈伟蓉
与患儿家长亦师亦友 家长心得绝不送红包
昨天, 在诊室里,记者问五岁的鸿仔、八岁的杰仔、十一岁的琳琳“怕不怕陈医生”时,这几个来复诊的孩子害羞地扭扭身子:“不怕,陈医生有糖。”五岁的鸿仔用行动做出了回答:陈医生一进诊室,没等她坐定,他冲上去就送了一个热吻。
琳琳的妈妈说,陈医生哄孩子特别有一套。每次来复诊,她送给孩子的第一个“见面礼”是拥抱。孩子做检查时很害怕,她有时给块糖,有时塞一个公仔。孩子闹别扭时,她的一句话比家长的命令还有效。
在年轻家长心中,陈医生如同长辈和严师:复诊时她会检查家长的护理“功课”有没有做到位,没做好护理导致孩子眼内感染的家长会“挨训”。“小孩子像猴子一样,眼镜戴得不安稳。第一次复诊时,孩子把眼镜摘了下来,陈医生一看就批评我,说这样怎么能矫正好视力。”杰仔妈妈说,即使挨了训,家长们依然感激陈医生的直言相告,“严厉是因为对孩子的爱”。在QQ群里,家长们还会互相介绍心得,如何能在“考官”陈医生面前拿高分:手术后千万不要让孩子揉眼,千万不要送红包,否则一定会惹怒她。
治疗犹如“漫长战争” 医患要做“七年朋友”
许多疾病的治疗就像“一锤子买卖”,患者做完手术,效果良好,便可以离开医院,与医生相忘于人海。先天性白内障不同,它的治疗犹如一场漫长的战争,对医患关系的考验更加艰巨。
“陈医生很特别。第一次到医院,她就跟我们说,治疗需要很长时间,我们至少要做七年的朋友。”时隔七年,从化男孩杰仔的妈妈梁女士依旧记得最初就诊时的情景。杰仔出生才十几天,就被发现右眼有异常。又惊又怕的她一出月子,便抱着杰仔找到了陈伟蓉。陈伟蓉宽慰已濒临崩溃的她:“不要慌,跟定我,我会和你们一起努力,让宝贝重见光明。”陈医生告诉她,随着孩子眼球的不断发育,在七年间要完成两到三次手术,从第一期白内障摘除术到二期人工晶体植入术,家长每隔三到六个月都要带孩子去医院复诊一次。如果医生和患者不能齐心协力,就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
“我相信医生会帮助我。”梁女士把这些话珍藏在心里。陈医生果然没有食言。如今,杰仔的视力相当于近视两三百度,从外表上丝毫看不出异常。
不准叫孩子“患儿” 都是医生的“宝贝”
“做完摘除白膜的手术,宝宝一睁眼,看见我的瞬间,突然甜甜地笑了。这个场景,我今生都不会忘记,心里充满了对医生的感激。”五岁患儿鸿仔的妈妈黄女士说起当年的情形,依然激动落泪。鸿仔两个月大时做了第一次手术,那时他只有十几斤重。
像黄女士一样, 持续七年的治疗过程,许多家长都有心力交瘁的一刻:担心孩子的视力发育受影响,担心孩子面容畸形受歧视,担心就诊不方便……幸好,当他们撑不下去的时候,身后有医生伸出的温暖的手。
在陈伟蓉的努力和医院领导的支持下,白内障科腾出两间诊室,成立“小儿白内障之家”,通过网站、QQ群和线下的活动为家长们减压,为孩子们组织游戏活动。生病的孩子心理更敏感,为了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陈医生不准医护人员叫他们“患儿”,一律叫“宝贝”。植入人工晶体时,陈伟蓉贴心地把孩子的屈光状态设计为近视两三百度,这样在读书、写字时,无需像老年白内障患者那样佩戴老花镜,也不会让别人诧异。
需要长期复诊的病人常担心病情反复时无人可解答困惑,需要复诊时预约挂号难。先天性白内障有可能复发,家长们对此也有同样的担心。在医院院长刘奕志教授的支持下,“小儿白内障之家”配备了五个医务人员,免费为小儿白内障患儿在术前术后进行一系列的检查、解答家长的疑惑、为家长提供专业指导和安排复诊。孩子们每一次复诊都能走“绿色通道”,每一次复查都是免费的。“如果忘记了复诊时间,医生还会在病友QQ群里提醒。”鸿仔妈妈说,医生的支持和病友们的帮助让家长不再感到孤独、慌乱。
七年又七年,许多孩子和陈医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得奖、考上好学校、结婚生子都会向她报喜。甚至有误入人生歧途的孩子,家长也会请陈医生帮忙拿个主意,希望她像当年一样,为孩子指出通向光明的新路。
原文链接: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6-05/19/content_32002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