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信息时报】中山一院器官移植团队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稿件来源:信息时报2016-01-09第A06、A13版 作者:张秀丽 韦英哲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6-01-11 阅读量:

信息时报讯 昨日上午,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获悉,该院器官移植科何晓顺教授带领的团队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凭借《腹部多器官移植和器官联合移植的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改良式多器官移植填补国内空白

对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人而言,多器官移植是目前延长生存期“最值得一博”的选择。但是传统的多器官移植存在着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和严重感染发生率高、病人生存率低等问题,一直是国际医学界想突破的难题。医学界移植科专家一直在探索对其进行改良。

从2009年开始,中山一院的器官移植中心尝试改良多器官移植技术,经过多年创新研究,填补了中国多器官移植以及器官联合移植技术的空白,为多脏器终末期病变的患者重获新生提供了机会。“不做创新改进的话,多器官移植技术将没有前景,患者也无法受益。只有技术上改进,降低死亡率才敢做。”中山一院副院长、器官移植科首席专家何晓顺教授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病人五年生存率为世界最高

改良式多器官移植技术让患者获益最大。何晓顺接着介绍,目前该团队已做的移植案例来看,多器官移植无论是风险、住院费用和恢复效果都比单一的器官移植要好。“传统的多器官移植创伤大,死亡率高,花费多,出血多,住院时间也长。”目前国内仅有两家医院有能力开展多器官移植,中山一院是其中一家。记者了解到,中山一院的改良式多器官移植,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数量为全世界最多,且疗效为最好的。截至2015年底,中山一院已实施29例多器官移植,占国内多器官移植手术量的九成。其中,该院开展的改良式多器官移植为25例,实施例数居全球首位,患者围手术期生存率为100%,术后一年生存率和五年生存率分别为94.7%和76%,分别高于美国的69%和48%。

原文链接:http://epaper.xxsb.com/showNews/2016-01-09/286569.html

广东5高校获14个奖项

信息时报讯 昨日,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共有120所高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得了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174项,占通用项目总数233项的74.7%。其中,广东5所高校共获得14个奖项,虽然获奖高校数量比2014年少了2所,但是获奖项目数量却增加了2项。其中,中山大学合计获6个奖项,华南理工大学获得5个奖项。

在国家自然科学奖项中,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分别获得2个和1个二等奖。分别是:中山大学宋尔卫教授团队的《乳腺癌转移的调控机制及靶向治疗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李宝军教授团队的《用于功能集成的微型化光子器件基础研究》,以及华南理工大学曹镛教授的《实现高效率有机太阳电池的新型聚合物材料及器件结构》。此外,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参与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盐酸埃克替尼开发研究、产业化和推广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原文链接:http://epaper.xxsb.com/showNews/2016-01-09/286599.html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