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手记
提到科学家,可能很多人脑海中马上会浮现出这样一个画面:他们是不苟言谈的老教授,天天做实验,生活多是像白开水一样单调而乏味……但是有这样一位“特立独行”的物理学家却活出了张力十足的文艺范:他爱文学,写诗歌,开时尚专栏,热衷于健身和塑造“人鱼线”。就这样,一位研究超弦理论、宇宙学和粒子物理的理论物理学家竟然与一位爱诗歌音乐的“文艺中年”合体了!《三体》作者刘慈欣称李淼“和传统科学家差别非常大”“是罕见的具有人文情怀的科学家”。李淼自己说 “不要做脑洞大开的物理极客,而是要做有八块腹肌和马甲线的高富帅”。他把高深莫测的物理学讲授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被中山大学同学爱称为“都敏俊xi”的宇宙学教授。他的微博简介中的自评是“偶尔谈物理,总是谈诗歌和音乐,还是一个环保控”。
受访者简介
李淼,1962年生于江苏,理论物理学家,专业研究领域包括超弦理论、宇宙学和粒子物理。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1988年获中国科技大学博士学位。1989年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学习,后在美国加州大学等校任职。1999年回国,任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博导。2013年筹建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并任院长。发表英文专著《暗能量》、科普著作《超弦史话》、《越弱越暗越美丽》。在《腾讯·大家》开设专栏。有诗歌三百余首,最近开始写作科幻。新作《想象另一种可能性》2015年10月由鹭江出版社出版。
1 身为物理学家的你是怎样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的?
我在中学时就是一个有“文青情结”的文学爱好者,那时喜欢读小说。后来又接触到邻居的一些藏书,比如《古文观止》之类的古典文学。我当时读了都会背下来,不过现在都忘了。后来家里劝我学数理化,我读大学时就读了物理专业。我越学越喜欢,这样我就把青年时的大部分时间精力都放在物理研究上面了。一直到我在国外读完研究生回国,由于各种机缘,比如上网啊、去书店啊,我又重新回到文学的世界里。
开始写诗也是一个很偶然的事。2008年一个偶然的机遇,我有一个朋友是美国的华人物理学家,他自己也写诗,主要是英文诗。经由他在博客上的鼓励,我从此开始尝试诗歌创作。创作前两年我受海子、奥地利诗人赖内·里尔克影响,后来逐渐找到自己的风格。其中海子的诗对我影响是最大的。我在2004年开始读海子,把海子的诗集走到哪儿带到哪儿。海子令我非常震撼,我觉得他是语言天才,诗歌很有韵律,诗歌的意象自成独立的体系。海子让我知道现代诗原来还可以这样写。
科幻是我参加了科幻大会以后,刘慈欣等参会的人等鼓励我写,我就开始尝试创作了一些科幻作品。但是我写的比较少,也多是短篇。由于时间比较紧张,所以有两年就不写了。
写科普是因为我一开始在博客上写一些介绍自己研究领域和研究进展的文章,后来不知不觉就转为科普了,没有具体受到谁的影响。我写科普是为了达到一种交流的状态,我希望对方能用通俗的语言形象的方法来告诉我物理学的知识,所以自己也用这种方式来介绍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成果。科普不一定面向大众,因为我不要求所有人都要了解物理学的知识。我觉得写科普和读科普应该是聪明人和不太笨的人之间的交流。
2 你写科普,科幻,也写诗歌,哪一个是你最爱?为什么?
我的排序是:第一,诗歌;第二,科幻;第三,科普。因为语言和想象力方面,诗歌要求都是最高的。有这样一种说法,“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嘛。科幻也需要想象力来构建故事框架。科普只考验你一种能力:能不能把比较难的科学用简单的方式表述出来。相比前两者,科普对语言和想象力的要求没有那么高。对创造力要求越高的创作体裁我越喜欢,因为创造力越高你获得的快感越强烈。
3 人们通常认为物理学家是偏理性的,而文学家尤其是诗人是偏感性的。你偏理性多一些还是偏感性多一些?你是如何平衡两者的?
科学与文学看似是理性与感性的两个极端,但在我看来两者并不矛盾。像我这样既从事科学研究又写诗的人很少,说明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尝试这种新的可能性。
我相比只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来说,可能视野会更宽泛,理性的思维更强一点。但科学家写作也容易被理性思维训练框束。
我个人生活方面理性多一点,但是我在写作中,特别是写诗的时候,感性会多一些。同时兼备理性与感性并不会使你人格分裂,只要你做一件事的时候适当的进入做一件事的状态,就没有必要刻意去平衡理性与感性。比如我在学术研讨会上,或者在与学生讨论学术问题的时候,是非常严格的,学生错一个单词都要问的。但当我在写作的时候,我就完全放弃了这种严格的方式,反而比较随性,比如我经常在咖啡馆里写诗啊,或者有时灵感来了掏出手机就写。
4 从一个物理学家的角度和诗人的角度,你会分别怎样评价刘慈欣和他的科幻小说《三体》?
从物理学家的角度,我觉得刘慈欣的《三体》硬科幻方面有很多缺陷,书里面传达出来的有些物理学知识也是不够准确的,比如说像同时通讯的设定,是违反现代物理学的通常的看法的。如果对这方面有兴趣可以看一下我的《< 三体>中的物理学》,里面有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另外一方面,就像刘慈欣说的,科幻不能完全受到科学的框束,否则容易打不开想象力。比如说,我们假定航天不能接近光速或者超光速,你从一颗星到另外一颗星要很多很多年,那么整个银河系内的故事就没法写了。当然也存在另一种科幻作家,比如英国科幻小说家亚瑟·克拉克,(他的《2001太空漫游》由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于1968年拍摄成同名电影,成为科幻电影的经典名作),他具备惊人的驾驭科幻题材的能力,而且完全是按照科学的要求写的。
从文学的角度来评价,我觉得《三体》在华语科幻中是独一无二的。在编故事能力这方面,大刘在中国科幻界是没有人能比的。他具有奇特的想象力和把这些想象糅成故事的才华。比如说在《三体》第三部里面,云天明通过三个童话故事来传递信息,这个情节构想我觉得没有几个人可以写得出来。他的故事整体上几乎没有什么矛盾,而且又不流于奇幻的层面。因为如果作者驾驭故事的能力不足,就容易用奇幻来代替逻辑上的故事架构。如果要从纯文学的角度来看,《三体》也存在缺陷。一是语言上还没有达到我们对纯文学的小说要求那么高。二是对人物的刻画方面,没有让每个人物都活起来。这也是大刘自己刻意为之吧,他说科幻小说里的人物就是承载体,所以没有必要符合传统的小说创作中对人物形象的要求。这与他的创作观念有关。
5 生活中你是一个慈父还是严父?平常会与儿女交流什么话题?
我应该是介于“慈父”和“严父”之间吧。孩子小时候我对他们比较严厉,有些居高临下,现在的话我不那么严厉而且会经常与他们交流。我一般会与他们交流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我女儿做学术,那我就会跟她交流一些两人共同喜欢的书,比如最近我们就交流了对《富足》这本书的看法。我儿子将来想从事金融业,所以我会经常问他关于股市的判断。(笑)
6 最欣赏的女性/男性品质?
我最欣赏的女性品质是率真。之前我最喜欢的男性品质是智慧,但是似乎有些大男子主义。那现在我最欣赏的男性品质是绅士风度。
7 可以用物理学的概念来形容你性格的某一特质吗?
我喜欢钻石,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一定的透明度,放到人的个性上来说就是坚强和率真。
8 喜欢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
我最欣赏那些值得信赖,可以保守秘密的朋友。因为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朋友也分很多种,比如我和刘慈欣是那种经常交流的好朋友,我们之间少谈生活琐事,多是谈论科幻啊、电影啊,对社会问题的看法什么的。
9 你怎样看精英与大众的关系?你可以忍受平庸吗?
精英比较能挖掘自己某一方面的潜质,庸众不是这样的。我难以忍受平庸的状态。
10 听说你很喜欢健身?喜欢的健身方式?
我最初健身是为了减肥并保持好的体型,付诸实践应该是从一年半前开始的。具体的健身方式是跑步,在家里做无氧运动,比如哑铃啊,俯卧撑啊之类的。后来,我觉得跑步比较花时间,就改成每天在家做十六七分钟的HIIT运动(指高强度间歇性训练,用来练习心肺功能,冲击速度,这种训练方式会让你在20分钟之内耗尽100%的体力,具体方法是1分钟不间断高强度运动,20秒钟休息,至少6个循环,减脂效果明显)。运动一开始会有一个煎熬期,过了这个煎熬期,我觉得是一个比较享受的事情。
11 你通常用什么方式来休闲娱乐、放松身心?
我一般去咖啡馆喝咖啡,读书。现在我读的书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文学类的,比如小说、诗歌。最近我把以色列的小说家阿莫斯·奥兹的书读完了。我读书不会做笔记,但会提炼出一些重要的点。另一类是社科类的书,特别是与社会问题和认知科学有关的书。物理专业的书我现在读的比较少了,因为能读的该读的书基本上也读完了。如果可以我希望有一个不要太宽的书架来放书,一排只有十几本书,一目了然,方便取阅。我现在一般把最重要的书,通常是诗集啊、朋友的书还有谈时尚的书,放在卧室里。
12 你最欣赏的物理学家、科幻作家和诗人?
我最欣赏的物理学家是爱因斯坦。我觉得他一方面有特别了不起的直觉,另一方面有对物理学原则的坚持。比如说他认为能量一定是守恒的。对物理学原则的坚持会让你走得很远。
科幻小说家我最欣赏刚才提到的亚瑟·克拉克。诗人我现在很喜欢波兰的女诗人辛波丝卡。我现在读辛波丝卡的作品,也会被潜移默化的影响。她通常是从日常的形象出发,突然派生出一个你意想不到的东西。“意想不到”也是有逻辑的,诗歌中反映的是日常的真理,只不过诗人用“意想不到”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说她会写夫妻两人本来是不同的,但是时间长了就无法分辨彼此了,就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这个不见得是件好事。因为他们的个性都泯灭了,变成一样的了。再比如说我写的“我们用白天称出梦的重量”这句诗,看似没有逻辑,你仔细一想,白天你回顾你做的梦,对梦的回味和体验,是可以使你感受到梦的价值的。所以,诗歌看似无逻辑的外表下内含深刻的逻辑。这也是物理学家和诗人可以结合的原因之一吧。
13 你欣赏的电影导演?
日本的导演我比较喜欢小津安二郎,他能用平淡的故事来表现生活中容易受到人们忽略的方面。比如《秋刀鱼之味》,写老人的,故事虽然平淡,但是很有味道。最近我也比较喜欢《盗梦空间》、《星际穿越》的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他说故事的能力太让人惊讶了,尤其是《盗梦空间》,我每看一次都很震撼,我自己就想以后有一天能不能与朋友合作弄出一部这样的科幻电影的剧本来。《盗梦空间》是从一个可以接受的假设开始的,在假设上演绎出来的逻辑几乎没有任何漏洞。我非常欣赏这部电影严谨的逻辑和讲故事的能力,它已经成了一个科幻的经典。因为此前没有人从这个角度讲过这样的故事。每一部好的科幻电影呈现给观众的都是新的想法或者新的角度。《星际穿越》从故事的角度来讲,没有《盗梦空间》那么震撼。这部电影是关于时空物理学的,给出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除了电影最后的那个五维空间我觉得没有太多的科学依据外,其余基本上没有太多科学上的漏洞,而且电影的完成度很高。
14 什么时候感到成就感爆棚?
当我写出一篇学术论文,有同行欣赏;当我写出一首诗来,有一两个人可以交流,就是我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15 想象另一种可能性,你希望在什么时空下生活?
我希望生活在生活节奏比较慢的田园生活中,什么时代就无所谓了。比如《霍比特人》第一部里悠闲的田园生活就很好。
原文链接:http://epaper.ynet.com/html/2016-01/11/content_176053.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