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日报】岭南古村“醉”倒各地学者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2015-11-25第FC01版 作者:盛正挺 李丹 林少青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5-11-25 阅读量:

“松塘村让人印象深刻,这个村人文底蕴深厚,民风民俗淳朴,最难得的是村民的自治管理意识比较强。广西的农民要向这里学习!”22日上午,实地走访了拥有800年历史的文化古村——翰林松塘村后,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研究学院院长周长山由衷感慨。

21日—22日,首届“岭南历史文化研究年会”在西樵山白云洞景区内的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召开。来自境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所、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研讨岭南的历史文化,周长山正是与会代表之一。

研讨交流各自撰写的岭南文化学术论文,亲身感受国家5A级景区西樵山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与会代表纷纷表示,作为岭南文化重要发源地,西樵山及其周边区域的人文历史底蕴值得深入发掘并弘扬光大。

地方政府携手知名高校 岭南文化研究持续深入

文翰樵山最岭南。西樵山之所以能获评国家5A级景区,其“历史文化景观资源的独特性和稀缺性”是重要原因。一直以来,当地政府和民众也都致力于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弘扬。

2010年12月28日,南海区政府就与中山大学初步达成了共建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的共识。2011年7月,国内外50多名专家学者在这里研讨“中华文明视野下的西樵文化”;2014年6月,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的两岸三地近40位学者齐聚这里研讨理学与岭南文化。

2014年6月6日,三湖书院在原址重建开放;今年3月14日,沉寂百年的三湖书院再次开坛讲学,100多名市民和游客在湖光山色间度过了一个宁静恬淡的上午。

三湖书院是西樵山文化、岭南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回归教育,承担起研究和传播岭南文化的使命,这标志着南海文化复兴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此次在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的倡导下,“岭南文化研究年会”将作为西樵山一个重要的品牌活动定期举办。这标志着南海携手国内知名高校,为岭南文化研究开启新阶段,也表明西樵山岭南文化将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和研讨。

研究院执行院长温春来表示,该院的主要功能就是研究、传播、发掘地方历史文化,同时也会进行常规的教学活动,中山大学的其他院系都会到此地开展活动;该院和香港高校已达成合作计划,香港高校每年都会到这里做调研。

另外,《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还在继续编撰。丛书是对西樵山以及西樵山周边的历史文化做长期发掘,现在大概已经出了100种。“我们计划把这里所有的文献,包括士大夫写的经史子集的文献,还有老百信手中的族谱、碑刻、契约,以及一些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香云纱、桑基鱼塘和代表人物的口述史,全部都整理出来。”温春来说。

岭南风吹遍境内外多地 文化同宗助推区域协作

在西樵山,与此次年会类似的岭南文化研讨会已举办过多次,每次与会的专家学者都来自全国各地,还包括境外专家。这固然和专家的研究课题有关,其实也与岭南文化的辐射范围息息相关。

早在5500年前,西樵山的双肩石器就沿西江水系逆流而上,传播到桂北和黔西北地区。至汉武帝时期,从贵州经广西到广东的贸易线已经形成。明清时期,贵州、广西的木材、矿产南下贸易的时候,广东的食盐、手工制品也北上拓展市场。如今,高铁的开通,让这些地方的联系更加紧密。

“我是乘坐高铁来到广州,再到西樵的。事实上,自古以来,广西、广东地带的文化就是唇齿相依、相互影响的,而西樵恰恰是处于广东最初文明的核心发源地,这里有着我们先祖最初的文化记忆。”周长山说。

近代,随着一批批敢闯天下的岭南人的走出去,岭南文化成为跨海之风,吹向东南亚乃至太平洋彼岸。一些广东侨民以保持完好的独特的岭南生活方式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以粤语、粤菜、岭南服饰、岭南建筑为载体的岭南文化,渐成东南亚地区的主流,成为近代世界文化交流史中的璀璨之光。

显然,岭南文化不仅涉及到粤桂黔琼等国内省份,还影响到了东南亚、欧美诸国。

“这个地方不是封闭的,是对外开放很频繁的地方,所以在研究上不能把它仅仅放在珠三角文化、广东文化、岭南文化这样狭隘的框架中,应该放在一个大的,东亚乃至世界的观念中,从大的观念中看小,或者从小地方的深入研究中找到和整个世界之间的关系。这样学术论坛的意义才可以更加凸显出来。”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世瑜说。

眼下, 南海正大力推进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示范区、粤港合作示范区的建设;在“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下,南海旅游资源也正走向东南亚乃至欧美市场。岭南文化的研究,无疑将促进相关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为产业等方面的协作奠定基础。

■观察眼

文化是城市产业之魂

“像西樵这样在几千年间不断产生具有全国性意义的文化财富与历史人物、影响中国历史进程与文明的镇,我不知道全国有多少,但数量肯定非常少。”温春来说,“明代人讲‘天下之西樵’‘天下后世之西樵’,西樵就是岭南之精萃并影响天下。在这里我们能实实在在地体悟了解到这种岭南文脉昌盛泽被后代。”

西樵山及其周边区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留住了岭南文化的根,留住了城市的魂,向世人展示了文化的巨大魅力。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4次会议提出了关于“功能城市”的《雅典宪章》。该宪章以功能分区的观念规划城市,并指出城市的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功能要协调、平衡发展。功能城市的理念对城市规划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人们从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仅仅依靠功能分区无法解决复杂的城市系统中的诸多问题,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价值,具有越来越突出的决定性作用。鉴于此,在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中,应当鲜明地提出“文化城市”主题,要通过保护和发掘城市文化遗产中蕴藏的丰富历史内涵,继承和发扬和谐共处的传统文化思想精髓,提升市民的总体文化素质,形成和谐积极的城市文化内涵。

南海尤其是西樵山及其周边区域的实践,其实暗合了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的理念。从文化引领城市振翅腾飞到岭南文化原点全面复兴,从文化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到文化引领推动城乡统筹、区域一体,再到文化引领提升城市文明,这些都是南海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人们惊喜地看到,文化这个看似虚无的东西已经开始深深融入到南海城市的血脉之中,城市从此不再只是简单的居住与工作之所,而是洋溢人文气息与精神力量的栖息之地。

“认同和延续性是文化的重要问题。联合国提出非物质文化保存,是因为对一些东西在世界极速发展中会丢掉,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也会失去,有些东西跟地方的认同、身份、底蕴,甚至爱国、爱乡的感情有一定的关系,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境界。不保护很容易就丢失,而且破坏之后也不可恢复了。”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叶汉明说。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5-11/25/content_7491889.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