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开平人张阿姨因身体疼痛到医院检查,结果显示,她患有胰腺癌,且已到局部晚期。胰腺癌因性凶恶、进展快、疗效差,素有“癌中之王”的恶名,传统的癌症治疗手段在它面前显得软弱乏力。张阿姨确诊时已失去根治性切除手术的机会,然而,医生告诉她一个好消息——一项刚刚进入国内的肿瘤消融技术“纳米刀”或许可以助她对抗癌魔。
10月30日,中国内地首个“纳米刀”技术国际培训基地落户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记者从签约仪式上获悉,几个月前,张阿姨已成为这项新技术的首批受益者。她成功完成纳米刀消融治疗和术后化疗,术后两月复查CT显示,肿瘤已完全消融,现已恢复正常生活。
软硬不吃 八成病人无法手术切除
近年来,我国胰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去年统计的胰腺癌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九。据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俊博士介绍,胰腺癌早期可通过手术切除。然而,这种癌症具有早期转移的生物学特征,早期诊断困难,手术切除率不到20%。80%的患者在获得诊断时已处于中晚期,失去手术机会。
即使进行治疗,效果也很差。胰腺癌可谓“软硬不吃”,对传统的放疗、化疗等治疗方式均不敏感,患者平均中位生存时间仅为6~8个月,5年总体生存率更是低于5%。甚至有患者从查出患胰腺癌到不幸去世,仅仅间隔了一两个月。
“胰腺周边分布有大血管、肝胃肠等重要器官,采用传统开腹手术、射频和微波等热消融或者冷消融技术,都很难将肿瘤切除干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主任(肿瘤医院副院长)李升平教授几年前曾为一位好友治疗。当时,朋友先接受开腹手术,发现胰腺癌切不了,只能先切除肝转移癌,对胰腺癌则采取射频消融治疗。“胰腺癌的消融治疗很复杂。与肝癌能用射频消融消除干净不同,胰腺癌在靠近血管的位置上总会留下一层肿瘤组织。”李升平回忆,这位朋友运气不错,术后化疗半年,胰腺癌控制得很好。但是,三年后,他还是因腹膜转移癌而不幸去世。正因为胰腺癌治疗效果太差,医学界和患者才一直苦盼有新的治疗手段出现。
脉冲电在肿瘤细胞上打出“纳米级”微洞
纳米刀消融技术是一种全新的肿瘤微创消融技术,尤其适用于胰腺癌。其原理是利用电极探针产生的高压电脉冲,在肿瘤细胞膜上打上多个纳米级微孔,不可逆转地破坏肿瘤细胞内外平衡,从而令肿瘤细胞凋亡。
李升平指出,“纳米刀”技术不会引起局部温度的改变,就不会对胰腺周边器官和血管产生损伤。现有结果表明,纳米刀消融技术能够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美国发表的一项前瞻性、单中心研究显示,从2009年12月至2010年10月,将54例采用纳米刀技术治疗的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与85例接受标准化疗或放化疗的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前者的总生存期为20.2个月,而后者为11个月。前者的局部无进展生存期为15个月,后者为9个月。前者远处无转移的生存期为14个月,而后者仅为6个月。
2011年10月,纳米刀消融技术获美国FDA批准及欧盟的CE认证用于临床治疗。迄今,全球已有包括美国MD安德森医院等在内的100多家大型医院采用了该项技术,病例累计六千多例,其中胰腺癌患者占了3800例。
2015年7月,中国食药监局批准纳米刀用于恶性实体肿瘤的治疗。目前,广州已有复大肿瘤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等多家医院开展“纳米刀”手术。
胰腺癌治疗不能单靠“纳米刀”
“用纳米刀消融胰腺癌的过程极为复杂,难度较高。”“纳米刀”设备的国内经销商负责人表示,这一新技术对手术医生团队和医院的综合诊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由于胰腺所处位置特殊,肿瘤组织和重要血管毗邻,手术团队需要具备对胰腺癌进行消融治疗的过硬技术功底。
其次,要配备用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麻醉医师,以防备高压电流对病人心脏造成影响。对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来说,“纳米刀”并非胰腺癌治疗的全部,术后还要配合持续化疗等综合治疗方式,因此,手术医院应该具备较成熟的胰腺癌MDT(多学科诊疗)水平。
“新技术给病人带来新希望,但一窝蜂拥上开展‘纳米刀‘,不利于规范的治疗,可能令新技术被滥用。”李升平表示,此前亚洲的纳米刀国际培训基地设在我国台湾地区,日本、韩国的医生都要到台湾地区培训。
中国内地首台纳米刀手术是在广州完成的。此次在广州设立国际培训基地,主要是对医生进行规范化的培训,让更多的医生掌握这门技术。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将联合多家医院,通过严谨的临床应用研究来评估符合纳米刀手术的适应症,制定治疗规范,以便惠及更多患者。
相关链接: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从即日起在全国招募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参与“纳米刀”肿瘤消融术的临床应用研究。凡是通过医生评估,符合手术指征者,可优先入院,并在阳光基金资助下免费接受手术。
报名条件:1.一般情况好,无心脏起搏器植入病史。2.胰腺癌无远处器官或淋巴结广泛转移。3.术后能按时来院复查,并能够配合医务人员随访,及时反馈信息。
报名者需携带:1.病史资料;2.影像学检查(CT或者MR);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常规、凝血功能、CA19-9、CEA等;4.病理报告:可自选是否提供。
报名方式:
电话咨询:王俊主治医师13580538950
门诊咨询专家:李升平教授、林小军副教授、劳向明副教授、崔伯康副教授。
原文链接: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5-11/02/content_30416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