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羊城晚报】屠呦呦与个人价值

稿件来源:羊城晚报2015-11-01第A8版 作者:杨小彦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5-11-02 阅读量:

诺贝尔委员会拒绝把奖项授予集体,而必须落实到个人。这不仅是一种制度,更是一种价值观。中国搞出了青蒿素,拯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让世界受益。大概因为当年是个集体项目,所以我们调查了四十年,最后成就竟然无法落实到个人,国内荣誉只好悬置,虚位以待。世界卫生组织不依不饶,持续调查,最后发现,关键技术是采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这恰恰是屠呦呦本人提出并做出来的。一旦事实清楚,奖项的落实就没有问题了。

为什么我们有问题,到了人家手里,就没有问题?如果不是诺贝尔奖,多数国人大概不会知道青蒿素,更不会知道“523工程”。四十年来,我们只有集体,没有个人,只有成果,没有关于成果的清晰论证。

是我们不知道吗?不是的,我们知道得一清二楚。是我们不愿意论证吗?这倒有可能。有一种力量,总是让清晰论证变得不可能。不可能论证屠呦呦的关键作用,也就意味着不可能论证个人价值,更遑论承认了。结果是,重视个人价值的诺奖有了对象,名至实归,我们却收获了真实的尴尬,让屠呦呦长期被排除在科学院院士大门之外。

当然,辩证来说,个人成就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条件。尤其现代科学,几乎都是团队的操作,一个人孤独奋斗,难以有伟大成就。但也正因为如此,明确个人在团队中的作用,从价值上来说,其实是尊重。很难想象,如果缺乏对个人的尊重,怎么会有对集体的充分尊重?人群是由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组成的,人民更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这说明,只有充分肯定个人作用,尊重个体,群体的价值才会有积极的呈现,人民才不至于变成抽象概念,让我们崇拜的同时,而把自己排除在外。

原文链接: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5-11/01/content_827621.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