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珠海特区报】从“三甲”医院到阳江县级医院、“从留洋到‘下乡’”中大五院医生在阳江

稿件来源:珠海特区报2015-08-31第03版 作者:蔚宁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5-08-31 阅读量:

心脏呼吸骤停1小时极危重患者被成功救治,代表学科发展的各类微创手术,与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建立科研合作关系……这一系列的事例通常发生在大城市的三级甲等医院,但现在却不时出现在阳江市的多个县级、即二级医院中。当然,这也不奇怪,因为这些医院里都有来自珠海的对口帮扶医生。

按照广东省政府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计划,每年珠海有一百名医生支援阳江,每批50人,每半年一换,目前第三批医疗队已经结束了任务。他们带给当地一些什么样的改变?他们自己也因此有了什么样的收获?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大五院的几位医生。

其中,珠海第三批医疗队的队长李坚赴阳江前刚刚结束在美国加州大学的访问学者生活不久,南方日报在报道中称之为“从留洋到‘下乡’”。

将所在科室提升至市级三甲医院水平

李坚被中大五院党委书记林伟庭称为“我们小老虎”,因为他才37岁,2002年本科毕业,现在已经读完博士、获得高级职称、且成为中大五院大外科副主任。“大外科”不是一个科室,它统揽该院所有外科临床科室。

林伟庭说,我们舍得将真正的骨干派出去,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代表中大五院的水平,另一方面,也是让他们得到更加全面的锻炼。以第三批队员为例,林伟庭说,7人中,副高1名,博士4名,硕士1名,护师2名,李坚直接挂职阳东区人民医院副院长。

李坚主攻腹部消化道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他在阳东区医院的第一例手术是为一位18岁的女孩,这个女孩因患先天性巨结肠,伴智力和机体发育迟滞,外形和智力都只有六七岁的水平。按以往做法,一般都是腹部开刀,切除病变的肠管后再吻合。但李坚想,这个可怜的女孩,腹部开一个十几厘米的切口,术后疼痛,又将近一周不能进食,女孩智力低下不能配合治疗,有可能切口裂开。他决定用微创手术,在腹部打4个小孔,通过摄像系统及专用器械切除病变。

当时阳东医院普外科没有微创手术设备,李坚从别的科室借来设备完成了手术。术后这个女孩不仅解除了病痛,而且身体也开始加速发育。而从这一台手术开始,阳东医院普外科也正式进入微创时代。李坚个人在阳江做了差不多50台手术,绝大部分为3级以上大手术,多为代表学科发展的微创手术,填补医院乃至全市空白,把阳东医院普外科水平提升至市级三甲医院水平。

上一批队员、中大五院心内科博士陈剑在阳东人民医院的故事曾被拍成微电影,因为他成功抢救了一个心脏停跳1小时零5分的心肌梗死患者。当时各种抢救措施都上了,心脏电除颤20多次,依然没有生命迹象,按惯例完全可以宣布临床死亡,但陈剑他们没有放弃,调整了抗心律失常药物,继续抢救,终于在1小时过后,患者心脏复跳,然后又成功度过脑复苏、肝肾功能不全、上消化道出血等重重关口。

登上《阳江日报》头版的中大五院医生,还有口腔科的博士梁立中,他与自己在市口腔医院当医生的妻子孔倩颖相约一同成为珠海第三批医疗队队员,同在阳春市口腔医院工作。梁立中博士在阳春率先开展显微口腔操作及颌面外科手术,填补当地医院5项空白。

据悉,整个珠海第三批队员半年中共接诊治疗和服务群众近10万人次,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97项,填补了阳江各级卫生医疗学科建设空白32项。

不做“匆匆过客”

阳东医院的消化道肿瘤治疗再也不用“浴血奋战”了,李坚说,微创手术及其带来的快速康复,使得阳东地区的消化道肿瘤患者逐渐不再闻癌即往广州就诊,肿瘤患者的就地手术治疗率在阳东区逐渐提高。

李坚是所有帮扶医生中手术台数最多的医生,但个人的力量有限,而且,许多群众不知道有珠海专家在当地医院挂职,因此,医疗队转变思路,把专家主动送到基层义诊,既可以方便基层群众就诊,也有利于群众找专家。后来发现,光有专家仍然不够,帮扶总有结束的时候,到时候怎么办,还是要把输血改为造血。

据悉,“珠海专家来义诊”,已经成了当地群众翘首以盼的盛事。帮扶至今,义诊目前共举办16场,诊疗3万多人次,发放50多万元价值药品,发放8万多份宣传资料。李坚任队长的第三批医疗队帮扶期间,珠海医疗队启动了珠海专家阳江系列讲座。他将第一站讲座设在了自己挂职的阳东区人民医院,县区级骨干医护300人来听,讲完后很多人还留下来继续交流,说原来不知道这些手术可以这么做。按计划,珠海专家将在两年中举办30场讲座,共轮训5000余名基层医务人员。

李坚帮助阳东医院普外在今年的高校教学基地医院资格审查中通过考核,取得教学医院的资格。在此之前,科里及医院的医生极少进行教学查房,对教学查房的流程和内容、组织形式均不了解。

中大五院门诊办副主任魏斌是第一批队员,在阳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挂职副院长一年。他除了在住院手术中多次填补了该院普外科手术空白,还促成中大五院与阳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成对口帮扶医院。

陈剑则利用中大五院的平台与资源,成功地帮助阳东人民医院与“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所在的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利用“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这个平台,给“中国心力衰竭注册研究”提供基层医院的数据,同时也支持这里的骨干医生到阜外医院学习。

陈剑在自己的总结中说,“半年的时间很快就会过去,但我不允许自己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在这里,我将代表中大五院心内科留下自己的足迹”。

“拓展了我生命的宽度”

从世界医学顶尖学府,到贫困落后地区医院,对这段大跨度“逆行”的经历,李坚说,值得,“拓展了我生命的宽度”。

李坚提起那位18岁、发育却在六七岁水平的女孩,用心痛的语气说:虽然她无法用语言表达出她的痛苦,但作为胃肠外科专家,我知道她这18年就是在反复的肠梗阻腹痛中度过的,而那是怎样的一种痛苦!李坚说,在基层医院,经常会面对这种得病后一拖再拖的贫困患者,心里感觉“很震撼和难过”。

李坚总尽力去帮助这样的患者。一位72岁的老人脾脏大到西瓜大小,也是10年以上的病史,一问,原来是五保户,无儿无女也无钱,所以拖到现在。手术难度很大,但最难的是阳江用血紧张,要家属互助献血才能手术,而这个老人没有家属。李坚发动住院患者家属为老人献血,大家很踊跃,一天就搞掂了,李坚就很感慨,“多么淳朴的人们”。

陈剑说,在这里对自己的技术也是一种考验,因为这里只有最基本的药物,也没法做心脏介入手术。以前这里的危重病人要么放弃治疗,要么转院,陈剑到来后,医院已经逐渐减少向上级医院转送重病人,能够就地施治成功的病例逐渐增加,这让陈剑很有成就感,因为这样既减轻了病人负担,也提高了当地医生的临床能力。

原文链接:http://www.zhuhaidaily.com.cn/text.php?ud_key=67714&ud_date=2015-08-31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