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日报】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马骏教授: 30年对抗鼻咽癌 “让患者尽量活好”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2015-08-27第A05版 作者:曹斯 陈枫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5-08-27 阅读量:

“他连走路的时候都在思考,对科研特别专注!”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不少人对副院长马骏教授的印象都是如此。

30年来,马骏教授团队致力于研究鼻咽癌的治疗方法。期间,他们共发表SCI论文100篇,并多次获奖,马骏也成了科研获奖“大户”。

鼻咽癌被称为“广东瘤”,在华南地区,每10万人中就有20—50人患有鼻咽癌,远高于全球的平均值。马骏团队的一项研究结果被新版美国指南采纳,改变了全球沿用14年的治疗方案,使中晚期患者避免了辅助化疗带来的痛苦。前不久,马骏团队又公布了一项重磅科研成果——鼻咽癌治疗的正常器官保护图谱,这将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日前,马骏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独家专访,讲述由他率领的研究团队30年来对抗“广东瘤”的故事。

研究成果挑战国际权威

从医30年,马骏专攻鼻咽癌,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付出了非常大的努力。

马骏告诉笔者,28年前,鼻咽癌患者刘丽(化名)找到他。“当时她只有19岁,已是鼻咽癌中期,从河南老家跑到广州来看病,接受放疗后病情改善便出院了。”20年后,刘丽的病复发了,又千里迢迢找到马骏。刘丽的父母为了照顾女儿,40多岁就退休了,用了近半辈子的时间陪女儿奔波看病。经过这件事,这让马骏的想法越发明确:“我们的责任不仅是要让他们活着,还要让他们尽量活好。”

美国长期以来是制定鼻咽癌国际治疗指南的权威。1998年,美国西南肿瘤协作组提出了“放射治疗的同时采用化疗,还要在放疗后给予3个疗程的强化化疗”的治疗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奉为国际通用的鼻咽癌治疗标准。

然而,马骏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发现,按照该指南进行治疗的患者远处转移率仍很高,并且有明显的副作用。2006年起,在“中山大学临床医学研究5010计划”的支持下,马骏团队联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7家肿瘤中心组成课题组,开始了一项称为“鼻咽癌辅助化疗”的多中心Ⅲ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同期化疗+辅助化疗”的方案并不能给中国鼻咽癌患者带来好处。相反,辅助化疗还延长了近3个月的治疗时间,每名患者还需多付大约2000美元的治疗费用。

论文发表后不久,国际医学类文献专业评价网站就将这篇论文列为“必读(Must Read)”类文献,属于数量少于2%的顶级文献。欧洲肿瘤协会迅速回应,该协会最新版的鼻咽癌治疗指南采纳了这一研究结果。如今,该研究结果已被新版美国肿瘤诊疗指南采纳,使得中晚期患者避免了辅助化疗带来的痛苦。

绘制正常器官保护图谱

放射治疗是国际上公认的鼻咽癌主要治疗方法,但由于鼻咽接近大脑、眼球、中耳等许多重要的器官,设计精准的照射范围对降低局部复发、减少正常器官损伤十分关键。

针对这一问题,马骏牵头联合美国纽约Sloan-Kettering纪念癌症中心、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和香港大学的知名鼻咽癌专家,在国际上首次系统提出了鼻咽癌放疗的正常器官保护图谱,并发表在放射治疗学顶级期刊《放射治疗和肿瘤学》上。欧洲头颈肿瘤放疗委员会主席评论认为,图谱的建立能帮助减少放疗后遗症。

迄今为止,马骏团队共发表SCI论文100篇,总影响因子444.1。其团队先后获得2007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高等学校(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高等学校(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在中大读研的时候,老一辈专家启动了覆盖全省5000万人口的肿瘤死亡回顾调查,又对各地区进行了大规模普查、义诊和宣传教育。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成为了我在后来的工作中遵从的科研准则。”马骏说。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5-08/27/content_7463225.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