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珠海市主导和投资的阳江五金刀剪生产研发基地,坐落在阳东的珠海(阳江万象)产业转移工业园内,目前研发基地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16座崭新的厂房拔地而起,主建筑的设计颇具匠心:深蓝色的玻璃幕墙镶嵌在奶白色的框架结构之上,框架外观似一把把张开的剪刀,又像是一排手拉手的人,象征着珠海、阳江两市人民的友谊与合作。
阳江五金刀剪生产研发基地的即将启用,是珠三角和粤东西北两极共振在“珠中江+阳江”的一个具体体现。加入珠中江经济圈后,阳江主动对接珠三角的步伐也大大加快。珠海、阳江也不再只是简单的帮扶关系,而是携手共建的关系,双方在各个层面都在进行深度对接。
人物故事 珠海医学博士李坚挂职阳东:填补当地医疗空白
医学博士李坚是珠海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普通外科的医生,去年前往美国深造一年,回来不久就来到阳东区人民医院执行帮扶任务,挂职副院长。从留洋到“下乡”,这样的跨度并没有让李坚有任何不适,相反,他觉得这样的体验延展了自己生命的宽度,谈起帮扶4个多月来的体会,他说:“这是一段愉快的经历。”
这种愉快首先体现在医术得到了患者的信任。李坚至今在阳东区人民医院开展了43台手术,大部分为该院首例,有力地填补了阳江地区的空白。李坚清楚地记得来这里的第一个病人是一个18岁的女孩,看上去却只有七八岁,因为她患有先天性巨结肠,严重阻碍了发育。以前在阳东,这样的病例一般都是做腹部开刀,切除病变的肠管后再缝合,但是术后疼痛异常,将近一周不能进食,甚至有切口裂开的风险。主攻腹部消化道肿瘤微创手术的李坚决定采取微创手术的方式治疗,只需在腹部打4个小孔。元宵节这一天,手术顺利完成。女孩康复后食量大增,身体也开始加速发育。而阳东人民医院的普外科也从这一例手术开始正式迈入了微创时代。
这种愉快也体现在得到当地同事的认可。珠海的医生们认识到,帮扶的时间是有限的,要从根本上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必须着力培养当地自己的医生。李坚每月都有讲课的任务,让他开心的是,当地医生对他这个“外来和尚”没有丝毫的排斥,而且非常好学,院方也给他安排了副院长的职务,有利于他运用各种资源加强学科建设。李坚告诉笔者,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医院和医生们变化最大的是医疗理念,以前一个病人送来,当地医生都习惯性地准备开刀手术,现在很多医生会主动找他咨询:“李院长,你看这个病人能不能做微创?”
阳东当地医院原来很少进行教学查房,李坚组织医院各科室医生进行教学查房示范,明确了教学查房的流程、内容、组织形式等,使教学查房成为医生们互相交流、提高医术的重要手段。
李坚还几次随珠海的医生团队到乡镇义诊、培训。“我们都是三甲医院的医生,来到乡镇才发现基层的医疗保障的确很薄弱,也更体会到我们帮扶工作的意义。”
现在他们与当地医生已经打成一片,还建起了微信群,一位参加帮扶的心血管外科的女医生告诉笔者,有时她周末回到珠海,当地医生会把心电图传上微信群,他们就在微信群里讨论病情。
李坚表示,他对当地医生很有信心,“他们都很好学,又很年轻”。他相信,他们通过言传身教撒下的种子将结出丰硕的果实。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5-07/17/content_74501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