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新快报】6月至8月食品安全高发

稿件来源:新快报2015-06-16第A12版 作者:王娟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5-06-16 阅读量:

昨日,在2015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暨第七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上,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发布了中大大数据传播实验室的《中国网民食品安全认知研究报告2015》(下简称报告),显示6-8月是食品安全事件高发期,其中工业食品类事件占比大,特别是一些带“死亡”等致命关键词的消息,很可能是“谣言”。

粤应重点监控海鲜和非法野味

中大大数据传播实验室以2012-2014年中国网络每年1000个热点事件中与食品安全相关的事件为数据库,探索中国网民对食品安全事件、问题和谣言的认知模式和特点。

研究发现,广东省爆发食品安全网络热点事件的比重在各省排名最高,其次是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广东省爆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主要是工业食品类、肉蛋奶渔类和主食类。

报告指出,粤菜选料复杂,兼取各种野生动物。福寿螺这种广东人喜爱的佳肴,如加热不彻底就会引起严重的身体疾病,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就曾借福寿螺这一载体在广州引起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因此在粤食品安全监控,重点应在海鲜产品与餐馆里的非法野生动物。

土制法生产食品安全隐患更大

从月份看,夏季(6-8月)是食品安全事件的高发期,其中7月最高发;工业食品类和肉蛋奶渔类食品在5月-9月和3月发生频率最高,11月份这两类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频率最低;水果蔬菜类食品安全事件主要发生在5-9月。

报告称,工业食品类事件数量始终占很大比例;肉蛋奶渔类食品安全事件占比同样大,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生产环节是食品安全事件的高发区;广东、上海、浙江的食品安全事件就主要发生在该环节。流通环节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的概率相对较小,且相对稳定;消费环节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的变化幅度最大。

相比一些采用工业技术生产制作的食品而言,采用土制方法生产食品隐藏着更多的安全隐患。

“死亡”等恐怖消息往往是谣言

研究团队发现,2012年至2014年的食品类事件中,有15.93%为假食品安全事件。公众焦虑感与心理距离为食品类“谣言”易传播的主因。在关注食品安全事件时,“死亡”、“疾病”等关键词和一些异常触目惊心的图片往往传播最快。

那么,公众该如何辨别谣言呢?其一,市民可在网络上搜索,看能否找到多条相似的内容;其二,看有无准确的消息来源,“权威机构”是否存在,是否有辟谣内容。

原文链接:http://www.ycwb.com/ePaper/xkb/html/2015-06/16/content_728788.htm?div=-1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