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诞辰110周年,番禺区于12日开始隆重举办第九届星海艺术节系列活动,多台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精彩上演。继首场“永恒的旋律”专场音乐会及冼星海纪念馆建馆10周年系列活动取得良好反响后,昨日上午,星海艺术节主办方特邀国内有关专家学者,与喜爱星海文化的群众一齐汇聚广州大学城中山大学校区,探讨星海文化、提炼星海精神,讲述与冼星海有关的故事。
嘉宾畅谈星海文化 群众热情参与探讨
昨日上午,中山大学东校区行政会议中心被围了个水泄不通,从各方赶来的市民以及大学城的学生争相参加“星海文化大家谈”活动。作为本届星海艺术节的亮点,“星海文化大家谈”活动主要由成果发布与主题演讲、三场分论坛、圆桌讨论与大会学术总结等环节组成。
活动邀请了中山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陈春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向延生,延安鲁艺文化园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刘妮,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柳立子,音乐指挥家陶文华等知名专家以及来自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星海音乐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广州市社科院的学者以及番禺历史文化专家参与,除了参与星海系列作品首发活动外,他们还与现场听众共同探讨星海文化的内容和其精神的意义。
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应邀参加了昨日上午的活动,番禺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卢一先现场向冼妮娜赠送了专题片《黄河大合唱传奇》、访谈片《星海故乡的抗战故事》及书籍《聆听星海》。区政协主席李广杭也将《聆听星海》分别赠送给广州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星海音乐学院图书馆和番禺图书馆,使得星海精神得以延续。冼妮娜女士告诉记者,今年是父亲110周年诞辰,意义与往年更有不同,这次她到番禺,看到了家乡人民的热情,也看到家乡人民对父亲的厚爱,她由衷地向家乡的领导和人民表示感谢。
还原创作路程 提炼星海精神核心
上午进行了赠书仪式和名家演讲,大家通过还原冼星海的生活与艺术创作过程,对他的作品及其表达的含义进行全方位解读,不仅从社会学、民俗学方面进行分析,也从传播学上进行发散。而下午的分会场研讨会更是异彩纷呈,三个分会场同时展开研讨,主题围绕“星海作品整理与挖掘”、“星海品牌与文化名城(区)建设”、“《聆听星海》与星海精神弘扬”,多位省内外专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与冼星海女儿冼妮娜在延安一起长大的向延生说,冼星海作为音乐教育家,贡献也很大。“冼星海不光是自己写作了很多很好的作品,也培养了一批有名的音乐家,他的弟子也为我们中国的音乐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向延生说,“《歌唱祖国》有着‘第二国歌’的说法,这首歌的词曲作者王莘就是冼星海的学生。”此外,向延生还讲述了有关冼星海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小故事,现场听众啧啧称奇。
刘妮则认为,冼星海对祖国的热爱,值得所有人学习。“冼星海对于亲人的爱,是很深的。但是在祖国危难之时,他对于祖国的爱就超越亲人了。”刘妮说,“当年,他去巴黎留学之前,就很不舍得他的母亲,可是他想到祖国,毅然踏上求学之路。这一种爱国之情,很值得在今天得到宣扬和传承。”在活动中,刘妮也表示,她对于番禺区打造“星海文化”非常感动和感激,她认为,现代社会就应该让冼星海的爱国精神继续发扬与传承下去。
星海精神永不过时 与番禺文化相得益彰
时至今日,星海精神对当代人又有什么指导意义?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女士曾对记者说,星海精神中最为重要的是爱国精神,这种精神永远值得学习,当年父亲冼星海为了挽救危难中的中华,在国外求学后返回国内,这种爱国精神到现在也值得大家学习。“另外,艰苦奋斗精神、敬业精神,还有很多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冼妮娜说。
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柳立子在活动现场也认为,纵观冼星海的一生,不论是他的人生还是作品,都可说是激情敢拼与浪漫温情两者相得益彰,这一点,与番禺人有着十分相似的地方。
现场一位中山大学学生李同学告诉记者,听了众多专家对冼星海的讲解,觉得以前简单的历史也变得鲜活起来,对星海精神的理解也上了一个新台阶。
原文链接:http://www.ycwb.com/ePaper/xkb/html/2015-06/17/content_729677.htm?div=0